《說歷史的女人——第1390期》
作為古老的文明古國,印度有著非常顯著的自我特色。
在這諸多特色中,除了種姓制度,便是印度宗教。
但是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一旦涉及女性,都會出現一種特征:對女性的壓制。
不過兩者若相比而言的話,相對於殘酷的種姓制度,在印度宗教方面,似乎女性獲得了更多好處,最具代表的便是印度神妓。
那麼什麼是印度神妓?
所謂神妓,在印度歷史上,一般都是指以歌舞謀生的女性群體或群體種姓,她們終身奉獻於印度教的各種寺廟,因其身份的宗教性,所以被稱之為印度教中神的奴隸或仆人。
印度神妓有四大特點:
其一是,若想成為印度教寺廟的神妓,必須經過訓練。
神妓一般都是一個女性在還是女童的時候,如果被選中,該女童就要被送到專門的機構,進行嚴格的訓練,具體內容包括:古典舞蹈、唱歌技藝、各種樂器、禮儀,甚至詩歌學習及其它文學知識。
比如在信奉堪杜巴神的浦那縣傑究裡地區,該地區不過是一個萬餘人的小鎮,但是在史料記載中,該地每年獻給寺廟的女童就多達100名,這些女童都要經過訓練成為神妓。
更有甚者,在1881年馬德拉斯的人口普查數據中,英屬印度馬德拉斯地區在冊神妓人數竟多達11600名,真是令人驚駭。
對於古印度而言,可謂是有印度教的地方,就有神妓的存在。
其二是,印度神妓不能結婚。
因為神妓與印度教的宗教關系之特殊性,神妓是印度教神的仆人,是為印度教神奉獻的,被認為是印度教神的『妻子』,所以一個女性成為神妓,也就意味著與印度教神的結合。
因此,一個女性成為神妓之後,便不再是作為一個普通女性而存在,而成為了印度教神的一部分,成為了所屬地區的公共財產,因此世俗婚姻的資格便被剝奪。
不過對於古印度女性而言,世俗的婚姻不過是一種殘酷的囚籠,選擇成為神妓反而成了一種世俗婚姻的解脫,她們沒有婚姻,但是她們卻比那些世俗婚姻中的女性享有更多自由和權利。
其三是,印度神妓的具體工作。
在歷史上,印度神妓的主要工作是在舉行宗教儀式或重要宗教活動時,進行歌舞表演。
根據南印度的一些史料記載,在舉行儀式表演時,神妓們會精心打扮,手上戴著眾多手鐲,胸前戴著漂亮的珍珠鏈子,舉著由珍珠和鮮花制作的大花環,一邊跳舞,一邊以大地女神的名義唱賜福或代表吉祥的歌謠。
之後,神妓們會在城中各處擺放明燈,並且撒上檀香味的粉末。
信徒們圍繞著神妓們,對神妓們是敬仰的,因為神妓在代印度教神在做工,那時候,神妓是受人尊敬的。
其四是,印度神妓的地位。
上面說了,神妓們的工作其實很簡單,但是因其特殊性,在挺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她們享受著某種尊榮。
尤其是在印度中世紀的時候,神妓們過著非常風光的生活,她們通過歌舞表演為各種印度教服務,不但有豐厚的物質回報,還會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尊重。
但是隨著歷史的變遷,印度神妓頭頂神聖的光環逐漸褪去,一切都變味了。
尤其是近兩百年來,印度神妓的命運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
其一是印度神妓成為寺廟的斂財工具。
印度教的寺廟眾多,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各種競爭在所難免。
寺廟也面臨著自己的生存困境,為此,它們需要積極爭取更多信徒,以及信徒們的捐贈。
在這樣的背景下,服務於寺廟的神妓們的工作就不再單純了。
她們不再單純的是印度教神的仆人,不再單純的與印度教神結合,而且還要為那些覬覦她們美色的恩主結合。
所謂恩主,不過是對寺廟有特殊奉獻的信徒。
說白了,這些奉獻較多的恩主,正是寺廟生存、富裕的基礎。
神妓們就這樣,從原本令人尊敬的印度教神的仆人變成了為寺廟賺錢甚至斂財的工具。
比如根據史料記載,在印度馬拉提語地區奉行的是堪杜巴神,在該地區的宗教信仰中,他們認為堪杜巴神是由濕婆神化身而來,所以獻身堪杜巴神的女性被稱為穆拉裡斯。
而獻身寺廟的女性要滿足兩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是必須是家中的長女。
第二個條件在嬰兒時期就要被其父親親自獻給寺廟,之後她們隨著年齡的長大,會被安排學習一些贊頌堪杜巴神的歌謠,以及贊美為寺廟奉獻的恩主們的歌舞。
到了該結婚的年齡,她們會嫁給象征堪杜巴神的『劍』,這是一個與堪杜巴神結合的儀式。
儀式之後,她們就算成為開始工作的神妓。
在該地區的神妓工作主要包括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在各種公開儀式中表演贊美堪杜巴神的歌舞。
第二部分是在夜裡為寺廟的恩主提供各種服務,包括性服務,以賺取錢財或物品,一部分留給寺廟,一部分會被用來作為自己的生活費用和貼補家庭的費用。
其二是印度神妓成為富人、顯貴們的性伴侶。
前面已經講了,隨著歷史的發展,純粹的神妓已經失去了其純潔的宗教歷史背景,她們在現實面前,也不得不改變自己的命運和特性。
尤其是到了18世紀之後,神妓與印度宗教的關系變得疏離,而且被嚴重世俗化,比如一些地方,為了取悅當地的富豪顯貴們,文化涵養比較高、外貌漂亮、且經過嚴格歌舞訓練的神妓們就被召到一起進行半裸或全裸的表演。
著名的歷史學者傑拉爾丁·福佈斯在自己的著作『印度近代婦女』中,對該種情況進行過深刻而詳細地揭露和描述。
他指出,神妓們離開家人,原本是想借助『尋求內在之神』『與神的結合』,然後擺脫家長制的嚴酷束縛,但是這種好狀況過了中世紀之後,就一去不返。
到了18、19世紀的時候,神妓們的命運就被迫從『與神的結合』轉變為與寺廟恩主、富豪權貴們的結合,或者說是以前靠『與神的結合』立身,而今隻能靠寺廟恩主和富豪權貴們立足,或做他們的性伴侶,或做他們的情人。
也正因為這種現實情況,後來印度的殖民者英國人在翻譯這類職業的印度女性時,直接把她們翻譯成了『神妓』。
基本上從此之後,印度神妓身上那層微薄而虛幻的宗教色彩和榮耀被再次徹底剝去。
參考資料:『近代印度婦女』『印度宗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