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給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傷痛。
不過也有人認為,戰爭對科技和醫學的發展似乎又起著促進作用。
比如法國軍醫安佈羅伊斯·佩爾在戰場上發明的彎針傷口縫合技術,到今天也沒有大的改變;再比如正是南丁格爾在克裡米亞戰爭中對傷兵的救護,讓人們進一步認識到了護理工作的重要性。
持這種觀點者認為,戰爭對男科診療事業的發展也同樣起到了推動作用。
確實,早在上世紀30年代,為了解決傷兵因受傷導致的排尿問題,有醫生將肋軟骨植入到了陰莖的內部。
雖然由於後來的溶骨、脫出等問題,男性私密部位最早的假體植入治療技術被限制了使用。
可也正是受此啟發,西方才開始了針對勃起功能障礙《簡稱ED》,點亮了將不同材料植入體內用以替代海綿體的『科技樹』。
比如,男性私密部位的假體,在不需要時要有足夠的隱蔽及柔軟性,在需要時又要有足夠的硬度和伸展性。
這在普通人看來,使用同一種材料來實現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需求,根本就是異想天開!
然而,冷戰時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空間計劃發明的高等級矽膠,卻讓這種想法有了實現的基礎。
到了1973年,第一種可膨脹的假體最終研制成功,並首次應用於ED患者的治療。
在隨後的數年裡,人們又對材料和制作工藝進行了改進,相繼研發出了可屈性非膨脹假體單件套、可膨脹性假體雙件套和三件套。
在眾多假體中,由於三件套的隱蔽性最好,在使用時與正常的生理性勃起最為接近,所以廣受患者和臨床醫生的青睞。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雖然這項治療技術早已引入國內,同時也有了國產假體,但由於整體費用相對高昂,同時也是掌握這項治療技術的醫生過少等原因,很多ED患者對這項治療技術都不甚了解,甚至是聞所未聞。
哪怕通過陰莖的假體植入手術治療ED的成功率高,哪怕患者及伴侶的滿意度都在97%以上。
不過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人們經濟條件的改善,隨著百姓獲取資訊的渠道更加多元化,隨著醫學科普力度的不斷加大,ED患者終究可以享受到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更多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