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冷淡風』人格:為何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無趣的人?

這幾年流行一個詞,叫『性冷淡風』。

何為『性冷淡風』?

其精髓其實就是極簡主義,原本用來形容房屋裝修。

如今卻經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性格:做事簡單、對什麼事都沒有興趣、提不起勁。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的身邊出現了越來越多『性冷淡風』的人群,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他們的身上,好奇心漸漸慢慢消逝。

也許是因為聽多了一句草率的『哪有那麼多為什麼』,也許是因為那些既定理論、知識權威等,成年人對待事物的指標仿佛隻剩下了『實用』二字。

而隨著好奇心的流失,衍生出了一群又一群的『無趣成年人』。

01

無趣,讓你離這個時代越來越遠。

哈佛大學曾有一項研究發現:

與攝入過多垃圾食品和含糖飲料一樣,『無趣的生活』會導致細胞損傷,加速人體老化,進而縮短壽命。

『性冷淡風』人格:為何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無趣的人?

那麼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一個無趣的人呢?

在網上曾經看過一道測試題,下面的選項中,當你連中三條,那麼你已經離無趣不遠了。

你不再想要嘗試新的餐館,隻去常吃的幾家;

原來喜歡發朋友圈,現在懶得發了;

隻與熟悉的人交往;

隻做有把握的事情;

以前覺得微信紅包也是愛,現在不是大紅包都懶得搶了。

試著回想一下自己在大部分的生活中,是否是早上起床匆忙上班,中午食堂隨便解決,下班回家收拾一下洗洗就睡了。

我們一年年長大,卻並沒有更加見多識廣,或是趨於成熟,反倒是好奇心不斷萎縮,直到又是重復的一年降臨……

把所有的未知推到千裡之外,把僅剩的一點零散、殘缺的好奇放在了刷刷社交網絡平臺,看看別人正在做什麼。

從而從中得到一絲心理慰藉,最終得到的是一個狹隘的世界和自己,於是有一天你發現自己和這個時代的距離越來越遠。

02

『真正的成熟是還能保持自己童年玩耍時的那種認真』

在當下生活中,有許多人學習的時候總是抱著覺得『這個有用』的心態,以前是為了考試,現在是為了工作。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當一切生活都看似順風順水的時候,似乎這個世界就不再值得探索了,好奇心也就逐漸退化。

其實擁有好奇心的人往往更聰明、更富有創造性,也更容易成功。

作家胡晴舫曾提到過這樣一個現象:

越來越多的有錢人喜歡搭乘地鐵,乘坐公共交通,原因是因為痛恨塞車。

她認識一位香港地產大亨,搭地鐵搭出了心得:

他仔細計算過,車門打開時應該站在哪扇門前,坐哪節車廂。

這樣當列車抵達他的目的地時,那節車廂的那扇門會正好對著方向往上的手扶梯。

這樣一來,他便能趕在其他乘客蜂擁而出之前率先奔上手扶梯,節省『起碼5秒鐘』。

胡晴舫感嘆:這個世上,有些人成功不是沒有道理的。

他們善於觀察、細心留意著生活地細節,不僅讓生活更便利,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利益』最大化,比如從節約時間開始。

或許有人會說這樣的行為像極了小孩會做的事。

但誰規定,成年人就不允許有童心。

就如尼采曾說過的"真正的成熟是還能保持自己童年玩耍時的那種認真"。

03

『重拾好奇心,是讓你不會被機器取代的關鍵』

心理學家們經過研究證實:已經確認了好奇心與大腦中負責獎賞和快樂的多巴胺系統之間有關聯。

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好奇心對我們的生活和精神層面有所幫助。

而除此之外,好奇心也能幫助我們在職場中更加得心應手。

我們都知道,從事藝術方面的相關工作,不僅需要付出巨大努力,且無時無刻都需要靈感。

可在大部分人的眼裡,最怕的不是辛苦,而是確保自己能有無限『創意』。

作為『泰坦尼克號』、『阿凡達』的導演卡梅隆先生在一次演講上闡述自己的創意生涯時,第一個提到的觀點就是『好奇心』,因為兒時的好奇心讓他發現了更大的世界,也培養出了自己無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在工作之餘,卡梅隆會選擇旅遊、潛海,因為探索世界、發現生活是他創意來源中不可或缺的點。

而除了名人、企業家之外,其實每個人都有保持自己好奇心的方法。

比如你會發現身邊有一些比自己年長的朋友或同事,在近不惑之年的時候,他們還在嘗試著學習一種新的樂器、新的語言。

甚至是家裡的父輩祖輩們,也會因為對一件事感興趣而去翻查資料,如喝茶、烘焙、養植等。

好奇心不僅能讓生活有趣起來,也能在無形中幫助我們成為更好地自己,增加自己的視野,保持更好地競爭力。

有人說,好奇心常常用來形容兒童,其實不是,好奇心從來無關年齡、身份、職業。

即使60歲的你也可以去嘗試攀登一座新的高山;即使18歲的你也可以去挑戰前輩們留下的『傳奇』……

無論你是30、40、50歲,都能在年齡後面去掉一個0,去掉世界的條條框框,保持兒時的好奇心,去丈量這個世界和生活,保持一份赤子之心,去看這個的山高水闊。

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 作者:行走的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