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精子對人類繁衍後代的意義不言而喻,在精子和卵子結合之前,成千上萬的精子需要經過漫漫征程奮力遊向卵子。
在這一征程中,有些會因為體力不濟而中途歇氣了;有些沒有幹勁而早早放棄了;有些可能在原地打轉,從未出發;還有些因走錯方向夭折了……
最終隻有一兩個強壯的精子順利通過層層『關卡』,與卵子『終成眷屬』,從此才有了新生命的誕生。
如此一來,為了贏得卵子的青睞,每個精子不僅要拼盡全力往正確的方向前進,還要有極強的競爭力。
那麼,精子是如何『追』到卵子的呢?
精子的前進方式
精子本身十分渺小,整體長度僅有55微米,這是什麼概念呢?大約相當於人的頭發直徑的一半。
三百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精子是像『小蝌蚪』一樣擺動前進遊向卵子,最早追蹤精子運動軌跡的人是列文虎克。
列文虎克是荷蘭顯微鏡學、微生物學的開拓者,1665年,列文虎克研制出了第一架『顯微鏡』,並著了魔似的將自己能夠想到的小東西一個接一個地放在鏡下,觀看它們的『廬山真面目』。
為了滿足好奇心,他用自己發明的顯微鏡觀察自己的精液,發現了精細胞,並且這樣描述精子:
『它具有尾巴,蛇形扭動前進,如同水中的鰻魚一般』
後來的科學家們用顯微鏡從上方往下看,得到的答案基本都與列文虎克相同:精子像小蝌蚪一樣左一扭,右一扭向前進。
然而,科學家們萬萬沒想到,這其實是一樣視錯覺,三百多年後才發現,原來人類精子的運動並非此前的認識。
在二維圖像下,精子竟然『欺騙』了我們三百多年。
佈裡斯托大學的 Hermes Gadelha 博士、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的 Gabriel Corkidi 博士和 Alberto Darszon 博士采用最先進的 3D 顯微鏡和數學技術,率先重建了精子尾部的 3D 真實運動。
他們采用一架每秒拍攝超過 55 000 幀的高速相機,配合帶有壓電裝置的顯微鏡載物臺,以極高的速率上下移動樣品,制作出首張精子尾部的3D細胞結構圖。
研究發現,精子的尾部結構十分復雜,由近一千個不同類型的『元件』構成。
其中有一個重要『元件』名為『微管蛋白』,類似彈簧附在精子尾部,能使精子產生彎曲並幫助其遊動。
此前,科學家們一直認為精子是這樣遊動:
然而結果顯示,精子並非像蝌蚪一樣來回擺動,而是像鉆頭一樣螺旋式旋轉:
從重建的三維圖像可以看出,精子尾巴圍繞遊動方向旋轉的同時,精子頭部也在有節奏地旋轉,猶如鉆頭一般,而尾巴始終隻往一個方向擺動。
這項研究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志上,揭示了精子的尾巴實際上隻朝一側擺動。
人們形象地將精子這種遊動方式比喻成像『開瓶器』一樣前進,也是十分有趣了。
研究人員表示,先進的 3D 顯微鏡技術使我們看到了精子具有的驚人能力,今後或許還會揭露出更多精子背後的『秘密』,幫助我們更深入研究和認識人類的受精過程。
延伸閱讀:卵子或許會主動選擇某些特定精子
在傳統意義上,科學家們認為在人類的受精過程中,當數以萬計的精子同時奔向等待在終點的卵子時,會有一些畸形或缺乏足夠能量的精子停滯不前,甚至是從未離開過起跑線。
隻有極少部分精子能突破重重障礙,誰是『勝利者』取決於最後的沖刺,而卵子隻能被動等待,直到最強壯的精子到達。
然而,有新的證據表明:受精可能不是隨機性,卵子可能會主要吸引或拒絕具有特定基因的精子。
西澳大利亞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勒妮·弗曼表示,女性身體可能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對男性精子加以選擇,並試圖找到合適的精子受孕。
科學家猜測,這可能與維生素B的新陳代謝會在精子和卵子上形成重要的信號分子有關,它會改變精子和卵子相互吸引的程度。
也可能是精子包含的一種『信號分子』,可以激活女性免疫系統的某種變化。
而不健康的精子就能激活這種免疫變化,進而造成不孕。
生活中有些健康的年輕夫婦結婚後,遲遲沒能懷上孩子,而檢查又沒什麼問題,有學者認為可能是卵子沒有遇到合適的精子,或者是對精子存在『選擇性』。
生命的產生充滿著諸多神秘感,人類並不知道自己的身體裡所發生的一切,或許這正是生命的神奇所在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