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閩臺非夢遺品展,帶你開啟一場滿載非遺經典的精彩之旅。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福建與臺灣

在地緣與血緣以及文化淵源等方面

都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

閩臺文化一脈相承

底蘊深厚

湧現出一批歷史文化名人

及工藝精湛的非遺作品

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

漳州市人民政府主辦

福建省藝術館

《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中共漳州市委宣傳部

漳州市文化和旅遊局

漳州高新區管委會承辦的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福建非遺宣傳展示主會場活動

暨漳州閩南文化周啟動儀式

將於6月11日

在漳州市『三館』市民文化廣場舉行

屆時我們將在

海博TV、清新福建、直播海峽

福建文旅視頻號、福建電視臺旅遊頻道視頻號

央視頻、AM585東南廣播抖音號

同步直播

在漳州閩南文創周期間

除了

多元多彩的閩臺非遺購物節

將非遺與現代消費生活連接融合

精彩的閩臺非遺展演

讓你在欣賞節目的過程中

感受閩臺傳統表演藝術的魅力

還有福建百姓大舞臺漳州專場

獨有韻味的閩南語歌曲讓你欲罷不能

……

更有將於6月10日-12日

在漳州市藝術館展廳舉辦的

庚續·傳承——閩臺非夢遺品展

在這場展上你將看到

怎樣精湛技藝及精品作品

一起來看

閩臺非遺傳承與對話

/ 脫胎漆器髹飾技藝及創新項目唐卡漆畫/

中國不僅是瓷器之國、絲綢之國,更是漆藝之國,是世界公認的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國家。

福州脫胎漆藝在脫胎成型和表層髹漆方面具有鮮明的技藝特點。

隨著福建漆藝匠師遷居臺灣,傳統的漆藝文化也傳入臺灣。

因時代、地域、環境的不同,閩臺漆藝在各自發展中,不斷融合當地文化,形成各具地方人文特色的漆藝表現形式。

漆藝不僅走向了海峽對岸,也走上了雪域高原。

唐卡,是西藏流傳千年的藝術瑰寶,唐卡和大漆繪畫藝術在中國眾多的傳統民族民間藝術中均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與影響力。

福建省藝術館自2018年啟動唐卡漆畫項目的創新實踐,創新性地在文化和藝術上融合出來一種嶄新的藝術形式——唐卡漆畫,將唐卡獨特的材料、工藝、題材、形式與現代漆畫藝術的融合、共生,並逐步將此模式推廣至西藏昌都,有效促進了漢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 惠安石雕、廈門微雕/

福建閩南地區,地處東南沿海,與臺灣隔海相望。

這片土地,孕育出了一個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傳統技藝——石雕。

惠安石雕工藝源於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形成過程中又汲取了閩越文化及沿『海上絲綢之路』傳入的泊來文化,與建築藝術相生相伴,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一物一世界,一石一匠心。

千年光陰荏苒,兩岸匠人們用浪漫的情懷與石頭對話,用匠心喚醒了石頭的靈魂和生命,代代傳承。

廈門微雕《許通海微雕制作技藝》起源於閩南地區雕刻碑文、工藝品等,至今已流傳百年,其核心要素是:創新創意、名貴載體、自創刀具、典籍華章、工藝創新。

/ 古琴制作技藝/

古琴藝術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閩派古琴是中國古琴藝術發展史上一支重要流派。

幾百年來,大量福建官員,文人雅士入臺,把古琴文化帶到臺灣,兩岸古琴文化同根同源。

/ 漳州佈袋木偶戲/

漳州佈袋木偶戲用指掌直接操縱偶像進行戲劇性的表演,使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既能夠體現唱、念、做、打以及喜、怒、哀、樂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其他劇種難以體現的動作,具有獨特藝術風格。

明清時期,木偶戲隨著福建移民傳播至臺灣地區,成為聯系兩地人民文化和血緣親情的重要載體,以這項民間藝術為橋梁,帶來了兩岸更加緊密的溝通與合作。

/ 漳州木偶頭雕刻/

漳州木偶頭雕刻造型嚴謹、雕刻精細、彩繪精致、著色穩重,保留有唐宋的繪畫風格,人物性格鮮明,誇張合理,具有地方特色。

與閩南木偶造型不同的是,臺灣木偶以其劇目的本土化和戲偶的改良為前提,使其造型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促進了木偶雕刻藝術創新的發展。

/ 潘山廟宇木雕/

晉江市潘山村,是福建有名的『木雕之鄉』,在臺灣使用潘山木雕產品的廟宇有300多座,隨著兩岸民俗及宗教交流活動日漸增多,木雕不僅僅是一門民間雕刻藝術,也是維系兩岸民間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載體。

歷史文化名人與非遺

/ 鄭成功與閩臺信俗/

鄭成功:一代民族英雄鄭成功終結荷蘭殖民者對臺灣長達38年的占據,維護祖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是海峽兩岸民眾共同景仰的民族英雄。

他在海峽兩岸享有極高的威信,臺灣有58座延平郡王祠,遐邇廣佈。

鄭成功信俗《閩臺鄭成功信俗為省級非遺項目》的內容包含:祭典、分靈、謁祖與晉香、巡境、中秋博餅、送王船等。

鄭成功信俗促進了愛國主義教育、兩岸和平統一,維系增進了海峽兩岸同胞文化認同,是增強情感交流和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紐帶。

/ 陳嘉庚與嘉庚瓦/

陳嘉庚: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

陳嘉庚先生一生傾資辦學,在他的家鄉廈門投資創建了中國獨一無二的兩處著名的學校區——集美學村和廈門大學,建築群屋頂上橙紅鮮亮的瓦便是嘉庚瓦。

嘉庚瓦制作工藝《廈門市級非遺項目》指以閩南紅壤為原料,融合中國傳統特點與西方水泥瓦工藝優點而發明的一種民間制瓦技藝。

用此瓦片覆蓋在嘉庚式建築的人字形屋頂,與啟承轉合的傳統規劃、出磚入石的建築主體,形成了中國氣派與西洋氣息兼具的建築群落。

世人譽為『穿西裝,戴鬥笠』的『嘉庚建築』,被列入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 林語堂與茶 /

林語堂: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

『只要有一隻茶壺,中國人到哪兒都是快樂的』作為一名漳州人,林語堂受閩南功夫茶熏陶而善品茶,家鄉的茶香始終纏繞在他的心頭。

這裡出產白芽奇蘭《漳州市級非遺項目》,是一種有特殊蘭花香的烏龍茶。

白芽奇蘭成品茶外形條索緊結,勻整美觀,色澤青褐油潤稍間蜜黃。

內質香氣清高爽悅,品種特征香突出,似蘭香幽長,滋味醇爽,溢品種香,湯色橙黃明亮,葉底軟亮,具山骨風韻。

/ 餘光中與香/

餘光中:現當代詩人、作家、翻譯家。

『一縷傳千裡,跨海來拜香』詩人餘光中,半世漂泊,在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終於落葉歸根。

2014年永春縣達埔鎮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評為『中國香都』,是中國首個國家級制香基地,現有制香企業近300家。

2021年,『福建香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閩臺茶文化展示展演

/ 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

武夷巖茶的制作可追溯到漢代,經歷代的發展沿革,到清代初年出現了巖茶制作的完善技藝,首開烏龍茶制作的先河。

武夷巖茶(大紅袍)的『巖骨花香』是由武夷山獨特的生態環境、氣候條件和精湛的傳統制作技藝造就的,其傳統制作流程共有10道工序,環環相扣,不可或缺,其中對茶質起關鍵作用的是『復式萎凋』『看青做青,看天做青』『走水返陽』『雙炒雙揉』『低溫久烘』等環節。

/ 烏龍茶制作技藝《鐵觀音制作技藝》/

福建省安溪縣產茶歷史悠久,始於唐末,興於明清而盛於現代。

安溪鐵觀音傳統制作技藝由采摘、初制、精制三個部分組成。

制茶時,要根據季節、氣候和葉的鮮嫩程度等各種情況靈活處理。

制作安溪鐵觀音,先要以曬青、涼青、搖青等方法控制和調節茶青,最後進行揉捻和反復多次地包揉、烘焙,形成帶有天然蘭花香和特殊韻味的高雅茶品。

/ 白茶制作技藝《福鼎白茶制作技藝》/

福鼎太姥山是白茶的發源地,具有悠久的歷史。

福鼎白茶因成制品芽頭肥壯,滿披白毫,如銀似雪而得名,制作中不炒不揉,文火足幹,以適度的自然氧化,而保留了豐富的活性酶和多酚類物質。

福鼎白茶的制品主要有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 以及新研制的工藝白茶等品類。

/ 紅茶制作技藝《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藝》/

坦洋工夫茶屬全發酵茶,其制茶過程分萎凋、揉捻、發酵、幹燥四個步驟。

坦洋工夫茶嚴格拼配取料,以確保『色艷香濃,鮮純清甘』的品質;其外形條索圓緊勻直,色澤烏黑油潤葉底色佳耐泡,湯色紅艷明亮呈金黃色,有桂花的濃鬱芬香,滋味鮮濃、醇厚、甜和。

/ 花茶制作技藝《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已有近千年歷史,清朝咸豐年間,福州茉莉花茶作為皇家貢茶,開始進行大規模商品性生產。

茉莉花茶的原材料取自精制的綠茶茶坯和福州盛產的優質茉莉花,經過10多道傳統工藝程序精制而成,是用特種工藝造型茶或經過精制後的綠茶茶坯與茉莉鮮花窨制花的傳統工藝。

茉莉花茶含有大量芳香油、香葉醇、橙花椒醇、丁香酯等,香氣醇厚,是春季飲茶之上品。

/ 烏龍茶制作技藝《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藝》/

據考,從元代開始,漳平地區的先民就有了種茶的農事活動。

其主要工藝流程為鮮葉采摘和制作加工。

制作工序為曬青、涼青、做青、殺青、揉捻、保鮮、揀剔、造型、烘焙,形成四方形、帶有天然『蘭花』和『桂花香』的漳平水仙茶餅。

/ 平和白芽奇蘭茶/

白芽奇蘭茶因其鮮葉芽尖帶白毫,成茶具有獨特的類似蘭花香氣而得名。

產於平和縣大芹山、彭溪巖壑之處,具山骨風韻。

平和白芽奇蘭茶自選育成功以來,以其精湛的工藝、突出的品質、獨特的口味享譽海內外,在國內外評比中屢獲殊榮。

/ 臺灣高山茶/

臺灣高山茶因其茶樹處在高冷且無人為污染地區,故其茶之滋味帶有果香,高雅而甘醇。

6月10日-12日

來庚續·傳承——閩臺非夢遺品展

一起開啟一場滿載非遺經典的精彩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