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接性冷漠|心理學小知識
你會突然不想社交嗎?
間歇性冷漠其實是對自身的一種保護機制。
當我們對身邊的人或事過度共情,讓自已變得心累、麻木、抑鬱時,我們的身體就會發展出一種『冷漠』來保護自己。
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間歇性冷漠』。
間歇性冷漠也是『共情疲勞』時會出現的典型狀態。
可以通俗地理解為一個人的同理心是有限的。
當一個人在一段時間裡密集地向外發散情感,沒有留足時間讓新的情感分子生產時,原有的情感容器裡邊就會變得空空如也,造成共情失能。
很多人對『冷漠』這個詞有一定誤解!認為冷漠的人,缺乏共情能力,不利於維持人際關系。
但心理學家埃爾貝斯卻有不同升坦的看法,他認為共情是人類的一種本能,而冷漠也是人類天生攜帶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用以提醒人們規避某些麻煩,為自己節約精力,學會將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
看起來,這是一種『自私』,但能有『自私』才能做到真正的無私。
為什麼自私就是不道德的?就像有一類人不是不夠熱情,隻是熱情到不懂得提升自己,以至於用大量的時間給他人解決問題,卻逐漸缺少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人說,一個無法哄自己開心的人也是無法哄別人開心的,一個自己日子過不好的人很難給他人提供有用的幫助。
間接性冷漠有利於減少社交『傷害』。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講過一個故事。
他有一個朋友,有次十分懊惱地對他說:我從來都沒想過,我會對我在意的朋友說出這麼傷人的話。
對方一向待人大方、熱情,朋友有問題時願意幫其解決,因為有耐心有想法,所以人緣很好,沒想到朋友有次吐槽工作時,他直接說:你自己的工作你做不好你問別人,你再問多久問題都解決不了。
說完後,對方不再回復。
到了第二天他才覺得自己說錯了話,於是找到武志紅傾訴。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偶爾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明明之前的自己十分溫和,可不知道為什麼在某一刻會變得格外暴躁。
其實,內心承受到了極限就是答案。
每個人所能承受的負能量都有一個極限,所能提供的積極情緒也是有限的,所具有的共情力更是有限的。
所以高情商的人往往懂得過度熱情沒有用,間歇性冷漠更有利維持人際關系,具體原因很好理解。
有人說,如果想要保持健康的關系,那麼就要時不時讓自己逃出這段關系『休息』一下。
療養的方式也許是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思考人生,也許是給自己放個假出去旅遊,也許是一個人去電影院看電影。
讓自己做個平凡人,會哭,會笑,會憤怒,也會憂傷。
生活中,沒有人是萬能的,每個人都有疲憊的時候,隻有懂得自己幫自己卸下疲憊,懂得間歇性冷姿渣漠,才有能力更好地去愛人。
間接性冷漠能讓熱情更『可貴』。
當一個人給別人的承諾太多,給別人的熱情太多時,給他人的希望越大,之後會產生的失望越多,這並不利於人際關系的維持。
簡單來說,當一杯水的溫度總是不變時,人們很難察覺到變化,但如果從冷變熱,人們很容易獲得滿足。
有些人在和異性來往時,總喜歡從一開始就付出自己的好,並且堅持不懈地付出。
可所有付出都會呈現遞減狀態,當自己之後的狀態與之前的差別太大,吵冊桐對方的心會從熱變涼。
但如果自己懂得間歇性冷漠,偶爾的付出能極大提升自已在對方心中的地位。
人際交往中的道理其實也是如此。
對一個人太過熱情的結果,可能是自己再付出同樣的好,也不一定會被對方珍惜。
但適度冷漠,讓別人明白自己也會放棄,自己的價值可能會成倍增加。
人和人之間,熱情很重要,可冷漠也同樣重要。
高情商的人,正是懂得給自己的共情心放假,懂得讓自己的熱情更可貴,才能輕鬆維系好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