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愛真的能分離嗎?研究說,可以但小心這種風險——。

一次編輯部的選題會上,有人提到了『性和愛到底可不可以分離』這個話題,一瞬間場面沸騰。

大家的觀點各有各的道理,這也從側面說明,『性和愛能不能分離』這個問題背後的含義,並不是簡單的『能或不能』就可以概括。

性愛分離的體驗是否真的存在?有沒有可能是性能單獨存在,而愛離不開性?為什麼有的人能夠接受和享受無愛之性或無性之愛的關系,但有的人則認為自己不能?性愛分離和性愛合一比,到底哪種體驗會更好?

帶著這些疑問,我想試圖通過從人在生理和心理層面對於性和愛的『本能』,去找到一些答案。

這或許能夠幫助我們更加客觀地認識和理解不同性愛關系背後的原因,以及為我們追求更健康、更符合自身需要的性愛體驗提供更加科學的指導。

一起來看今天的文章。

性愛真的能分離嗎?研究說,可以但小心這種風險——。

一項發表在Neuroreport上的研究表明:性沖動和愛情喚起的大腦區域是不完全一樣的《Bartels & Zeki,2000》

簡單來說,雖然浪漫愛情和性刺激,都能夠對控制人類注意力和獎賞系統的腦區《中間島葉、前扣帶回皮層、腹紋狀體等》產生作用,這說明愛情和性慾確實都會調動人們的注意力,讓人產生想要嘗試的感覺。

但不同的是,隻有愛能夠激活人類負責想象和未來規劃的腦區《背外側皮質》,隻有性慾會激活負責處理恐懼和威脅的腦區《性仁核》。

另外,Acevedo 等人《2011》和 Xu 等人《2010》的研究都發現,人們愛得越強烈,和『獲得獎賞動機』有關的大腦右側尾狀核和腹側被蓋區被激活的情況越明顯,而性慾則不會激活這兩個區域。

這也意味著,愛與性慾在體驗和神經生物學水平上是不同的《Aron,2006》。

『我想愛和性肯定可以分開是因為,在更漫長的時間裡,我和伴侶兩個人之間的性慾可能會很快減退、消散,但愛卻能夠維系更持久、更深。

或者說,愛和性沖動都是一種本能,但愛應該是我們人類在進化中得到的珍貴產物』

——逐北,女,異性戀,29歲

根據多個研究的證據,人不論在情感上還是理智上,都可能不對性關系的對象產生關乎愛情的依戀感。

一項針對最容易『上頭』的FWB關系《friend with benefits,指與信任的朋友發生性關系》的調查顯示,人們通常不會和自己的FWB進行關於『定義這段關系』的交流,並會主動切斷和性伴侶走向浪漫愛情的可能《Bisson,2009》

同一項研究還使用了斯騰伯格的愛情三角量表對參與者進行測量,結果進一步發現盡管人們與FWB之間存在較為強烈的親密感,但缺乏了激情和承諾。

而親密、激情和承諾正是共同組成浪漫愛情的關鍵因素。

在更年輕的、進行過浪漫關系之外的性行為的群體中,Manning《2006》等人也發現,隻有1/3的人懷抱著能夠將這段性關系發展成為浪漫愛情關系的渴望,而另2/3的人並沒有類似的期待,同時表現出了對這段性關系更低的愛情感覺和承諾。

而人能夠『進行無愛之性』這一結論,在以下人群中被證實的概率更高:

  • 男性:整體上相較於女性更容易參與無愛之性《Petersen & Hyde,2010》,也更容易從中抽身。

    這種差異可能受到生物因素《如性激素》和社會文化因素《如性別角色和社會期望》的共同影響。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有『關系是場遊戲』的態度,這會讓他們放鬆對性的要求《Katz & Schneider,2013》。

  • 男同性戀:比起異性戀男女,和同性戀女性,男同性戀是無愛性行為發生率最高的群體,同性戀女性則是發生概率最低的《Hyde & Oliver,2000》

『我和我的伴侶是開放關系,當然這是我們之間的默契。

我可以出差時和陌生人睡一覺,但只要另一半需要我,我會放下一切到他身邊去。

對我來說,真愛一個人不一定是因為我隻想和你上床,是因為你一定是最優先的』

——HILDA,男,同性戀,26歲

  • 高感覺尋求傾向者:感覺尋求是指尋找新鮮、刺激和冒險的經歷,這可能導致個體傾向於參與無愛之性。

    對ta們來說,無愛之性是另一場冒險,沒有必要太過在意《Donohew et al.,2000》。

  • 開放型的社會性取向:社會性取向《sociosexulity》是指人們對多元性行為的開放程度,這些多元的性愛方式中就包括一夜情和約炮《Sevi et al.,2018》。

  • 有抑鬱傾向和低自尊:有抑鬱傾向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嘗試無愛之性《Grello et al.,2006》,這可能跟抑鬱傾向所導致的對風險的誤判有關。

    同時,低自尊的人也更容易進入無愛之性。

    不過ta們的這種行為可能『不是完全自願』的,而是為了取悅、討好別人《Townsend et al.,2020》。

研究發現,性行為本身可以幫助人們緩解壓力和焦慮《Brody & Costa,2009》。

而與不愛的人發生性關系可能是一種應對生活壓力的方式,尤其是當一個人沒有穩定的伴侶時。

同時,就像各種各樣的新奇美食能給人的味覺帶去刺激一樣,對部分人來說,與不同的人發生無關愛情的性關系,也會帶來更多的興奮感和新鮮感,新鮮感又是性滿意度的相關指標《Garcia & Fisher,2015》。

然而我們更想要提醒大家關注的是,無愛之性可能給人造成的顯著的負面身心影響,希望引起大家的警惕。

  • 性健康風險:在沒有浪漫愛情的性關系中,性傳播疾病《STD》、HIV、意外懷孕的發生風險都更高《Abdullah et al.,2002》。

    這些風險會對個體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產生較為長期的負面影響。

  • 負罪感與羞恥:與不愛的人發生性關系可能導致負罪感、羞愧感和惡心《Vrangalova & Ong,2014》。

    這些負面情緒可能源於個體對自己行為的道德評價,或者對ta們在社會中所處地位的擔憂。

  • 低自尊和自我懷疑:當一個低自尊的個體在『不完全自願』的情況下進入無愛之性時,同伴缺乏接納和關愛的舉動可能會導致自尊的進一步損傷、產生自我的價值懷疑,也會導致更強烈的被侵犯的感覺《Townsend et al.,2020》。

    在整體上,經常參與無愛之性也會導致更多的不良心理後果《Bersamin et al.,2014》。

  • 陷入空虛和孤獨:通過無愛之性人們確實可以獲得性需求的滿足,但這種性愛通常缺乏情緒上的滿足《Mark et al.,2014》,因此容易在事後感覺空虛無意義,並陷入孤獨之中。

『和前妻離婚之後,我一直在感情上非常擺爛,但有需要就會去約。

那種感覺就像開盲盒,開到最後有點麻了,就是覺得很空虛、沒意義。

以及現在我覺得自己似乎已經失去愛的能力了,真的,我有點想象不到能再和一個人建立真正的親密和信任感,有一種孤獨的絕望』

——匿名,男,異性戀,34歲

對大多數人來說,有愛的性,代表了有親密、有情緒交融、感覺到愛撫和接納,這樣的性是更好的。

無論何種性別或性取向,人們都更容易在穩定關系的性中體會到情緒上的滿足《Mark et al.,2014》,而針對女性來說,發生在親密穩定關系中的性愛更容易讓她們獲得高潮《Armstrong et al.,2012》。

這主要是因為,情感親密度對於性滿足感至關重要《Sprecher & Cate,2004》。

當我們與一個深愛的人發生性行為時,我們更可能體驗到情感親密、信任和安全感,這些因素有助於提高性滿足感。

同時,與愛人發生性行為時,雙方更可能關心對方的需求,從而提高性生活的質量。

研究發現,在穩定的愛情關系中,伴侶之間更容易進行開放和誠實的溝通,這有助於了解彼此的性需求和偏好《Byers,2005》,從而克服源自內心深處的對性的恐懼和羞恥《Goldenberg,1999》。

換句話說,愛情的存在,會讓性顯得更安全。

『我嘗試約過一次,感覺一般般。

並不是說技巧或者硬件上的問題,就是覺得差了點什麼。

可以說我是老古董,說我戀愛腦也行,我可能並不真的很需要性吧,我隻是需要愛,是愛才讓我覺得性變得美好』

——牯嶺街少女,女,異性戀,25歲

此外,與愛的人發生性行為還能幫助我們減輕壓力、改善睡眠質量和增強免疫系統功能《Cohen et al.,1997》。

同時因為被愛而帶來的那種被接納感,也能夠緩解與伴侶裸裎相對時對自己體態的不自信,和對自己性表現的疑慮,提升心理幸福。

當然,在如此龐大的人群中,有人汲汲追求著新鮮的性愛,也會有浪漫伴侶在沒有性的情況下,仍然將關系經營得很好。

這是因為除了性滿意度,情感親密度和信任也是預測關系滿意度的重要因素《Laurenceau et al.,2005》。

當一對伴侶能夠在性以外,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著親密的情感,通過深度交流、共同興趣和承諾經營著愛,即使對彼此已經沒有吸引力,這段關系的質量也不會太差。

也有一些人可能由於宗教信仰、健康問題或是浪漫無性戀者等原因而選擇不進行性行為《Yucel & Gassanov,2010》,對於這些人來說,無性之愛可能是ta們所期望的關系類型,並能滿足ta們的情感需求。

然而,對於有著穩定性需求的大部分人來說,這樣的無性之愛並不適合ta們。

在有性需求的人群中,性生活質量與情感滿意度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的關系,在滿意的愛情中做愛能體會得更多,而情緒豐沛、親密無間的性又會反哺浪漫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