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旅遊日。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旅遊業嚴重受挫,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曾減弱。
當出遊半徑受限,人們對『遠處是風景,近處是生活』的體悟或許更為真切。
生活裡既有苦辣辛酸、困頓無奈。
生活裡亦有灑脫肆意、歡快暢然。
有滋有味的生活源於一次次新的發現。
這一次,我們選擇以全新的方式重識非遺,在影像中發現廣東非遺的精微之美。
即日起,南方日報、南方+客戶端推出『看見非夢遺微之美』系列短視頻,用手機影像捕捉非遺傳承人的專註與求索,理解那份『致廣大而盡精微』的修身之道。
該系列短視頻由HUAWEI Mate 50系列拍攝。
一粒欖雕,述家鄉故事
出生於增城區小樓鎮西境村一戶農民家庭的周漢軍從小就喜歡欖雕,但囿於家境貧寒,美工技藝靠自學為主。
在外漂泊18年,掙錢養家之餘,閑暇時他喜歡逛文玩店,看到好的雕塑作品便牢記於心。
懷著這份對雕刻工藝的熱愛,2012年,他回到增城開始專心做雕刻,隨後師從當地著名的雕刻師傅陳濟源,專職從事欖雕創作。
欖雕始創於廣州增城新塘鎮,盛行於明、清時期。
明代僧人以欖雕船贈香客以示『普渡』,明宣宗親自操刀雕刻;清朝時期,欖雕則成為了歷年的貢品。
這些歷史上的『高光時刻』,屬於欖雕,亦屬於為之付出心血的雕刻匠人。
一粒欖雕,刻萬千世界
現代欖雕作品繼承傳統,小巧玲瓏,運用了鏤雕、浮雕、圓雕、微雕等創作手法。
周漢軍在傳承技法的同時,亦十分註重文化推廣。
何仙姑、賓公佛、荔鄉漁民等是他創作的主要題材,比如欖雕作品『荔鄉懷古·休漁』取材於增江河捕魚為生的漁民,刻畫了漁民在休漁期間的生活情態。
這些反映增城民間歷史和傳說故事,通過一粒小小的欖雕細細『講述』。
他希望通過欖雕及其文創產品,讓更多人了解增城,了解他的家鄉。
為更好呈現欖雕作品的精微之美,本次采用HUAWEI Mate 50 Pro進行拍攝,通過手機自帶的超級微距功能,於毫米之間,盡顯欖核中的萬千世界。
尤其是拍攝欖核的制作過程,在2.5厘米超級微距的加持下,我們捕捉制作的每一個動作細節,在鏡頭中一睹精巧細致的非遺工藝。
現場采訪廣州欖雕傳承人周漢軍時,HUAWEI Mate 50 Pro超大物理光圈配合更精準的人像分割計算能力,突出人像主角,呈現漸進有層次的光學級虛化,讓畫面更具呼吸感。
『監制』陳韓暉 曹斯 王海軍 陳仕相
『策劃/統籌』周人果 程鵬 邢澤鑫
『撰文/腳本』周人果 葉綺涵
『攝影/攝像』張迪 姚佳爍 蘇仕日
『剪輯』周鑫宇
『設計』鄭煒良 鄒煒
『運營』張昉 吳昂霖 莊衍生 胡展鳴 徐卡 張霞
『作者』 周人果;張迪;周鑫宇;葉綺涵;姚佳爍;鄭煒良;蘇仕日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