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殷紅艷
7月24日,是第五屆青島國際版權交易博覽會在國際會展中心展覽的最後一天,但現場依然人氣爆棚。
在標展展區,也吸引了很多列入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前來參展,例如:代表濟南泉城文化的倒流壺、富有特色的乳山鉤織服裝、來自濱州無棣的絨秀,都吸引了很多觀眾前來觀賞了解。
倒流壺、碧筒飲,富有泉城特色
在和為貴濟南陶塑技藝展區,記者看到展臺上擺著一排排的孔夫子的泥塑。
與我們平時看到的孔夫子的形象不同,這個孔夫子憨態可掬,上面還有『功成名就』『金榜提名』等祝福的話語,很受觀眾們的歡迎。
這是濟南陶塑唯一的區域性傳承人王令濤打造的『萌態小夫子』系列。
據了解,這是使用黃河泥打造,並融合了黃河文化、泥塑文化、陶塑文化、繪畫、書法技藝以及國學文化,還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山東的孔子文化、儒學文化。
此外,王令濤打造的蓮蓬倒流壺和碧筒飲雙吸杯則更具濟南泉城特色,濟南的市花是荷花,壺和杯則加入了荷花、荷葉、蓮蓬的元素,而且富含國學文化色彩。
令人叫絕的是,之所以稱之為『倒流壺』,整個壺身是一個『倒著的蓮蓬』形狀,壺把則是蓮藕的形狀,跟普通的茶壺不同,此壺是從底部將水倒入壺中,倒滿後將壺正過來,底部一滴水也不會流出。
而且壺中容量有限,一旦水倒入過多,將會從另一端滲出。
這個創意是取自國學文化中的『倒即正,正即倒』,讓人謹記不可貪多,知足為樂。
倒流壺整個壺身是一個『倒著的蓮蓬』形狀,壺把則是蓮藕的形狀。
而碧筒飲雙吸杯,杯身是荷葉形狀,杯子下面還配有一個荷葉形狀的底座。
杯身設計上更為精致,講究整體造型的流暢和美觀外,最為精彩的是在杯底圓孔的一側裝飾一個立體的龜、魚,蝦,蟹或金蟾,鴛鴦等水遊物種,並以其身軀擋住杯底的出水孔。
生動活潑,令人遐想,更多一份自然野趣。
更有特點的是,吸杯自整個杯子的最低處杯底引出一條細長的吸管,喝茶的人可以喝茶,也可以『吸茶』,這與出土文物唐三彩深腹吸杯有異曲同工之妙。
王令濤為記者演示,當往杯中倒水,倒至八成滿時,一滴水都不會流出。
而一旦超過八成,水會全部溢出到下方底座中,這是利用了『虹吸』原理。
這也國學文化中『謙受益,滿招損』,『小滿為盈,大滿為虧』息息相通。
讓人謹記謙虛,做事留有餘地。
因此,王令濤為其取名為『碧筒飲雙吸杯』。
王令濤在現有傳統制作工藝的基礎上,鉆研體現民俗特色和挖掘具有地域性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塑工藝方法,加以研發創新,形成山東濟南地區特有的工藝技法和表現形式,2018年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濟南陶塑,而他也成了濟南陶塑唯一的區域性傳承人。
而且,王令濤所有開發設計原創產品,均申請國家版權發明專利和知識產權版權,商標,獲國際食品安全檢測報告,全方位進行版權保護。
杯底裝飾著龜、魚,蝦,蟹或金蟾,鴛鴦等水遊物種,非常生動活潑。
『碧筒飲』起始於泉城濟南魏晉時期,興盛於唐宋時期,在文人雅士的倡導推崇下,後來在民間流行起來,工匠受啟發仿制出『碧筒杯』。
碧筒飲,是濟南特有的夏季習俗體驗。
據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一書中記載:在古代,大明湖的荷花盛開之際,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邊避暑,他們把湖中的大蓮葉割下來,盛上美酒,然後用簪子將蓮葉的中心部分刺開,使之與空心的荷莖相通。
人們從荷莖的末端吸酒喝,那滋味,用當時親身體驗過的文人的話說,就是『酒味雜蓮香,香冷勝於水』。
這就是被唐宋文士傳為美談的『碧筒飲』。
王令濤表示,以後他還將借助非遺文化的魅力,和政府部門對文化旅遊政策的大力支持,打造『碧筒飲』IP,在大明湖讓遊客們親身參與,用荷葉喝酒,體驗『碧筒飲』傳統習俗。
乳山鉤織,從日用品到走向國際
此次,山東非遺項目乳山鉤織也亮相版交會現場。
記者在展區看到,鉤織的產品類別很多,包括服裝、包包、帽子,裝飾品等等。
記者看到,其中一件女式上衣,是由鉤織的絲線將磨成小圓片的貝殼鉤織而成,美輪美奐,閃閃發亮,非常精致。
乳山鉤織是中國民間的一種傳統技藝,屬於山東抽紗魯繡工藝的一類,關於鉤織的技法,中國有『南潮汕、北膠東』的分類,而乳山鉤織,是膠東派別的主要代表。
它具有『露、彈、密、柔、活』的藝術風格,產品組織結構可塑性強,可以達到無限款式與任意規格,是任何機械產品都取代不了的一種特色藝術性手工制品。
傳承人王乾告訴記者,乳山鉤織是他們家族傳承下來的一門技藝,到他這一代,是已經是第三代傳人。
最初是他的姥姥熟悉鉤織技藝,在當年國民生活物質貧乏的時代,姥姥經常帶著媽媽織一寫沙發巾、桌佈等日用品來補貼家用。
而真正將這門技藝發揚光大的則是母親於淑蘭,於淑蘭從6歲時便跟著姥姥學習鉤織技法,心靈手巧的她成長很快,進步驚人,不多久她不僅能熟練設計鉤織紙樣,而且還能輔導她人鉤織。
改革開放後,於淑蘭想到了自己熟練的鉤織手藝,憑自己的經驗、審美水平和工藝技術,她認為一定能將鉤織技藝發揚光大,於是她開辦了一家鉤織工廠,跑遍全國各大城市的貿易公司,操著一口不流利的普通話推銷著自己的鉤織產品。
正是當年帶著兒子參加廣交會的經歷,兒子王乾在心中也種下了要傳揚鉤織文化做大服裝產業的種子。
當時在展會上找不到展位,於淑蘭就拉著箱子站著推銷,不懂外語的她用手各種比劃,竟然也拉到了客戶,把鉤織產品出口到了美國、英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很多國家。
2016年2月,乳山鉤織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收錄為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授予於淑蘭『威海市市級非遺傳承人』稱號。
由於不懂外語吃了很多虧,加上讓鉤織技藝走出國門的強烈渴望,於淑蘭鼓勵兒子王乾出國留學,王乾自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藝術學院學習藝術專業,大四時便在加拿大註冊了『DENNIS WANG』的品牌。
熱愛服裝設計的他還在溫尼伯紅河學院學習了服裝設計專業。
畢業後,王乾作為設計師將精品時尚女裝品牌做的風生水起,在加拿大每個省都有自己的代理商。
而近年來中國的飛速發展,母親則一起期盼著兒子能回歸發展,傳承家族技藝。
此後,王乾便深入思考將現代時尚女裝設計理念和傳統鉤織技藝融合,傳揚非遺文化。
當時,他們看到了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的中德自貿區正在招商,於是將自己的外資公司引進國內,落地中德自貿區。
此後,王乾被青島紡織谷的濃厚文化氛圍所吸引,將自己在國內的第一家店鋪落戶網址。
作為一個服裝設計師,王乾對面料很有掌控感,但鉤織技藝相對來說,非常抽象,則需要更多地發揮想象力,王乾親自帶領熟悉鉤織技藝的阿姨們,一起來完成服裝設計和制作,其成品甚至完全達到了國外高級定制的水準。
模特穿著融入乳山鉤織元素的時尚女裝,在澳大利亞時裝周亮相。
資料圖
王乾將融入了鉤織技藝的時尚女裝帶上了中國國際時裝周展出,並在澳大利亞時裝周亮相。
此次,王乾也帶著這些時尚服裝來到版交會,希望更多的人了解鉤織文化,學習和傳承鉤織技藝。
絨秀:巧手針尖演繹別樣精彩
在濱州魯繡《絨秀》展區,記者看到,展臺上有很多絨秀作品,有掛畫,有背包,鞋墊、各種裝飾品等等,傳承人正在用秀針秀一幅人物作品。
據了解,無棣絨繡傳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是濱州市一項獨特的傳統技藝,也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咸勝男已經是第六代傳承人了,她告訴記者,與普通的秀針不同,絨秀的秀針特別打造的,中間是空的,線從中間穿過,兩頭都連著線,然後按照設計要求進行剟刺,通過運針、行針,將不同顏色的繡花線根據美術的原理繡制成各種圖案。
記者看到,與其他的刺繡不同,絨秀的圖案非常厚實,毛絨絨的,很立體。
在現場,咸勝男還展示了第三代和第四代傳承人共同完成的一幅作品,是她的姥爺和太姥姥共同完成的,非常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代特點。
上面繡的小朋友栩栩如生,衣著也非常具有年代感。
距今已經有七十多年的傳承歷史了。
2020年,無棣絨秀被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批準為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為了帶動更多人就業,咸勝男成立了工作室,還帶動一些家庭主婦和腿腳不便的殘疾人學習絨秀技藝,給他們增加創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