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您本次的精子活力篩查達到了精子庫的高標準,簡直十裡挑一!』
捐精一周後,王寧收到了來自『北醫三院人類精子庫』工作人員的微信通知。
他說那一刻簡直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自2月7日以來,海南、雲南、山東、北京等地的人類精子庫,相繼面向社會面招募捐精志願者。
為吸引志願者,各地均提供了4000-6000元的激勵條件,以及生殖保險或自精儲存服務。
多省精子庫主任表示,目前國內精子庫所儲存的精子實際上供大於求,『精荒』早已不存在。
廣東省人類精子庫主任張欣宗解釋,近段時間出現的精子庫號召捐贈,主要是新冠疫情導致捐贈數量出現明顯減少。
而『捐精志願者合格率不足20%』則引發了廣泛討論。
國家輔助生殖技術評審專家、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人民醫院男科主任李錚表示,這不能簡單理解為有80%的人群精液不合格,中國人類精子庫對捐精志願者的精液質量評估標準,遠遠高於正常男性的標準。
高的捐精通過率並不是中國人類精子庫追求的目標,張欣宗提到。
人類精子庫的目標是在『患者的需求』和『精子庫的成本』之間尋求一個平衡。
此外,2003年執行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范』、『人類精子庫基本標準和技術規范』等至今未修改。
為了保證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安全、有效和健康發展,多位生殖科醫生均提到,國家衛健委或將修訂有關輔助生殖的技術規范,來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加適合的篩選標準。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人類精子庫。
受訪者供圖
『國家認證的精壯男子』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人類精子庫』坐落在醫院內一棟紅磚小樓的三層。
2月4日中午,王寧到達時,前面已有兩人在排隊。
等候的捐精志願者們低頭看著手機,或者打量著周圍環境,『大家都保持著默契的沉默』
這是王寧捐精的初次篩查。
早先在網上報名時,他已經登記過一些信息,包括姓名、年齡、身高、學歷、民族、電話,也包括是否有發際線高或禿頂、色盲色弱、文身、心理問題、傳染病、家族遺傳病史、同性戀史,還包括是否近視、未來一年是否在北京、以前是否在精子庫登記過等。
現場輪到王寧後,醫生首先翻開一本印著彩色馬賽克的小冊子,檢查了他的色盲色弱等情況。
並且讀取他的身份證信息,在國家輔助生殖技術管理信息系統中進行供精候選人『查重』,以此確保每個人隻能捐贈一次。
北醫三院人類精子庫捐精注意事項。
受訪者供圖
王寧記得,當時一位身高1.7米左右的年輕男性也在等待捐獻,醫生抬頭看了一眼,對他的身高有些猶豫,但是最後還是決定『先讓他試試』。
北京人類精子庫的報名條件要求除了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或在讀,還要求年齡20-40周歲,凈身高170cm以上,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²(m²)》
隨後,王寧簽署了一份知情協議,明確要求『不追查接受您所提供精液人工授精的夫婦的相關資料』,同時表明,捐贈者對出生的小孩既沒有任何權利也不承擔任何義務。
在錄入學歷、身份證、銀行卡號等信息時,醫生告訴這個26歲的小夥子,『不要報太大希望,因為通過率還挺低的,就10%左右吧』。
王寧也沒有太多信心,他認為自己已經參加工作,比大學生『年紀大一點』。
完成信息登記後,醫生給王寧發放了帶蓋取精杯、消毒紗佈和鞋套,並告訴他沿著墻上的文字標識,選擇一間空房間,去完成接下來的取精流程。
取精室內擺放有沙發、洗手臺等,墻上張貼了洗手七步法和取精注意事項。
即便提前做了心理準備,王寧在捐獻流程中還是有些緊張,『因為過於緊張,肚子痛了一下午』
北醫三院人類精子庫的取精室。
受訪者供圖
取精完成後,王寧將取精杯放至化驗窗口,等待工作人員檢驗。
『捐精』是王寧早有的計劃。
一方面是對捐精的好奇;另一方面,捐精意味著他能夠擁有一個生物學意義上的後代。
王寧能感受到周圍朋友們逐漸選擇不婚或不育,未來未知的養育壓力讓這個26歲才參加工作的年輕人對結婚生子望而卻步。
並且他覺得做試管的家庭經濟條件應該也不差,這個『後代』應該會過得不錯。
他知道精子庫對捐獻者的要求很高,所以也一直在為成為一個合格的志願者而做準備。
大學期間就堅持健身,規律作息,調整飲食,為了多吃富含鋅和硒的食物,還會跑很遠的路去買海鮮。
一位『合格』的捐精志願者
一周後,王寧收到了初篩合格的通知:他的精液通過了活力篩查和細菌培養。
幾天的忐忑煙消雲散,王寧戲稱,自己已經是『國家認證的精壯男子』。
接下來,王寧需要完成抽血化驗、染色體檢測、傳染病篩查等一系列檢查。
當檢查合格後,他才能進入正式的捐精流程。
在接下來的5個月內,他需要捐精5-10次,每次捐獻日期可以自定,每次取精要求禁欲3-7天,當場會收到100元現金補助。
而停止捐精後,王寧依然要與精子庫保持聯系,並在半年後再次接受血型和HIV檢查並呈陰性時,一次完整的捐獻才算結束。
並根據捐獻精液的數量和質量獲得剩餘補助,據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人類精子庫消息,捐精志願者最多可獲得5500元補助。
王寧接到精子活力篩查通過的消息。
受訪者供圖
志願者捐贈的精子,經過處理、編號後,將會放入零下196℃的液氮裡保存。
人類精子庫的儲藏室裡看起來不過是幾十個大鐵罐,但每一個鐵罐容納了五萬份隨時可以復蘇的精子。
1886年,國外學者發現在低於-15℃時人類精子能夠生存,並認為這能為在戰場犧牲的軍人提供生育後代、繼承遺產的機會,首次提出『精子庫』的概念。
隨著精液冷凍技術的不斷發展,美國、英國、法國等先後建成人類精子庫,冷凍精液在臨床中被廣泛使用。
1981年,湖南醫學院盧光琇建立了中國第一家人類精子庫,為不育夫婦提供冷凍精液,用於供精人工授精治療。
根據北醫三院喬傑院士團隊開展的全國育齡人群生育健康監測數據顯示,中國育齡人群的不孕率已從2007年的11.9%上升至2020年的17.6%,估計目前約有3300萬對育齡夫婦面臨不孕問題困擾。
美國猶他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一項研究顯示,在不孕不育人群中,由於男性生理因素所造成的不孕,約占所有不孕病例的40%-50%,比如精子活動力不夠、精子畸形、輸精管堵塞無法正常運輸精子到輸卵管等。
據統計,中國每年約有30萬例通過輔助生殖技術助孕分娩的新生兒出生。
依靠人類精子庫的冷凍精液,當女性生育能力正常時,可以采用供精人工授精方式《AID》,將處理後的精液直接註入女性子宮頸管內;如果女方也存在生育問題,則隻能選擇供精試管嬰兒技術《IVF》,通過促排卵取出卵子,在體外實現精卵結合,再將受精卵移植回女性子宮。
廣東省生殖醫院男科主任、廣東省人類精子庫主任張欣宗從1999年進入浙江省計劃生育科學技術研究所籌建浙江省人類精子庫工作,於2015年調至廣東省精子庫。
他遇見過許多不孕不育患者,對精子提出各種要求,『想要1.75米至1.8米的,皮膚白點,要雙眼皮,要瓜子臉,要濃眉的……』他非常理解這些家庭的糾結和顧慮,要生育的女性即將接受一份來自陌生人的基因,較高的選擇標準更能讓人接受。
在近日多地發佈的捐精倡議書中,對招募志願者的要求各有不同。
比如北京要求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或在讀;年齡20-40周歲,凈身高170cm以上等;雲南省要求身高165cm以上、大專及以上學歷或在讀;湖北省要求志願者凈身高165cm以上,高中學歷以上《含中專、高中》;海南省則要求凈身高162cm以上,無大面積文身或胎記,需做心理測試題,對學歷無要求。
張欣宗介紹,除了身體健康等硬性條件,身高、學歷、是否脫發等其餘報名條件是每個精子庫根據實際情況自己附加的,不需額外報備審批,因此各省有所不同。
盡管張欣宗也坦言其中涉及『捐精歧視』。
但如果捐精的報名門檻太低,使用供精受孕的家庭不會選擇,可能還會被衛生行政部門定期組織校驗的專家組提出質量方面的質疑。
在庫存充足狀態下,供精受孕家庭的選擇度會大一點。
據中華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人類精子庫管理學組的統計數據,2016年中國所有人類精子庫共凍存供精者精液21萬餘份,外供精液僅8萬餘份,僅2016年節餘13萬份。
庫存充足,精子庫會提高報名標準。
張欣宗發現這20多年,剩下的精液大多數都是早期采集的身高160cm上下的,『用不出去了,全堆在這裡,病人不願意要』
但精子庫的庫存不充足時,患者並沒有選擇空間。
在張欣宗的感受中,2010年前後各生殖中心曾面臨一精難求的『精荒』局面,一些家庭需要排隊一年以上才能等到。
當時精子庫建設的審批速度比較慢,宣傳途徑也很落後。
為了吸引志願者,張欣宗要去高校的食堂發宣傳單,甚至在男廁所裡面貼小廣告。
廣東省人類精子庫信息登記處。
受訪者供圖
一份『合格』的精液
隨著多地發佈捐精的號召,『志願者精子合格率不足20%』引發廣泛討論。
『志願者精子合格率不足20%』來源於一項對上海市人類精子庫的回顧性研究,自2003年3月至2010年12月,一共篩查了12858名捐精者,其中隻有16.2%合格進入了捐精流程。
李錚表示,捐精志願者篩選合格率20%,不能簡單理解為有80%的人群精液不合格。
人類精子庫對捐精志願者的精液質量評估標準,遠遠高於正常男性的標準。
相關報道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四川省人類精子庫累計篩查捐精志願者合格率低於20%。
河南省精子庫2008年到2018年之間合格率大約為22.37%。
其次還有性傳播疾病陽性結果,以及生活地域變動等各種非正常情況而終止捐獻等。
『捐精合格率低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精液質量不合格仍然是供精者淘汰的主要原因』李錚說。
『我們國家合格率20%其實已經很高了,在美國或者英國歐洲這些國家,它其實都不到5%的合格率,還要再做很多基因檢測、心理測試等』張欣宗提到。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精子出口國,其中費爾法克斯精子銀行官方網站首頁宣稱:隻有1/200的志願者可以成為費爾法克斯的捐精者。
從報名條件上看,捐贈者年齡必須在18歲到39歲之間;身高1.78米以上;至少受過大學教育。
捐精申請者將接受高於聯邦標準的全方位的遺傳和傳染病檢查;還將接受面試,考官將對所有申請者進行容貌、氣質和個性的全面考察。
隻有1/200的志願者可以成為費爾法克斯的捐精者。
圖片來源:費爾法克斯精子庫官方網站截圖
這其中是成本問題。
國外的人類精子庫多為商業化運營,所保存的精子面向市場需求。
人們可以挑選種族、膚色、外貌和性格等,不受顧客喜歡的精液標本就算不合格。
換句話說,它是賣不出去的。
而中國規定,嚴禁將精子庫商業化和產業化。
但在精液的生化指標上,費爾法克斯精子銀行只要求每毫升精液中活動精子的數量不得低於2000萬個,精子必須具有較強的抗冷凍能力等。
中國自2003年開始執行的『人類精子庫基本標準和技術規范』,參考了世界衛生組織『人類精液及精子—宮頸黏液相互作用實驗室檢驗手冊』(1999年第四版)的精液變量參考值,明確規定了捐贈精液的常規分析和供精質量。
具體來說,人類精子庫要求每毫升精液要有6000萬以上個精子,能做前向運動的精子占到60%以上。
另外還要求精子正常形態達到30%以上,即精子有頭有尾,不能長得殘缺不全、歪瓜裂棗,要長得『帥』。
事實上,這個標準遠高於世衛組織當年給出正常生育人群的參考值。
張欣宗提到,參考值要求精子濃度在每毫升1500萬以上,精子庫的要求為該參考值的4倍;精子正常形態的標準要比參考值高出26%,參考值對精子正常形態的比例要求僅為4%。
『體外進行的受精和體外培育,充滿變量』上海一家三甲醫院生殖醫學中心的主任解釋,人類精子庫的精液在臨床應用中,要求在復蘇後依舊擁有像新鮮精液一樣的活力,較高的標準是為了防范可能存在的風險。
但高的捐精通過率並不是中國人類精子庫追求的目標。
在『患者的需求』和『精子庫的成本』之間尋求一個平衡,才更有利於人類精子庫的運營。
在張欣宗看來,近段時間出現的精子庫號召捐贈,主要是疫情導致捐贈數量出現明顯減少;另外成立時間較短的精子庫可能出現供不應求,比如雲南、貴州、福建精子庫等都是近幾年才成立。
以廣東精子庫為例,目前精液庫存量非常充足,最近每年保持供需處於動態平衡的狀態。
張欣宗統計過,最近每年平均可以成功采集到來自400多位志願者的約1萬份精液,每份1毫升;每年約有1000多個家庭申請供精受孕,每個家庭平均要使用6-7份基本可以成功受孕。
中國采取了世界上最嚴格的捐精使用率:一名捐獻者的精子最多隻能供5名婦女實現生育。
多數國家這一標準更為寬鬆,比如在美國是25人,法國是10人,英國是10人等。
『使用供精的數量在下降』,張欣宗認為這是精子庫庫存充足的更深層次原因。
隨著生殖男科技術的發展,確診非梗阻性無精子症的男性中,大約有50%的人通過睪丸顯微取精技術,可以獲得自己的精子。
調整合適的篩選標準
在生殖科醫生的眼中,人類精子庫提供的精液標本是沒有差別的。
上述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接診過的患者中,平均100位男性中,會有1位是無精症患者,這意味如果想要孩子,隻能通過供精的形式受孕。
但在患者這邊,則更在意捐精者的『外在』條件。
『患者對捐精者身高的要求越來越高』。
廣東省人類精子庫副研究員王奇玲接受采訪時提到,3年前精子庫把『門檻』從1.65米提高到1.68米以上。
她提到有一對夫婦,兩人身高都在1.6米出頭,偏偏要求捐精者身高在1.8米以上,說是為了改善後代的基因』目前,廣東省精子庫捐精者的身高普遍在1.72米-1.75米,1.8米以上的比例不高。
2012年,廣東省計劃生育專科醫院的醫生們,訪談了92例接受供精治療的家庭發現,如果可以選擇供精者生物學特征,58%的對象優先選擇供精者身高,其次是相貌和學歷。
而在臨床治療中,醫生們更關注臨床的妊娠率。
醫生們會優先匹配血型。
張欣宗提到國內精子庫的公益性定位,患者的需求『一定要滿足,但是也不能完全滿足』一位生殖科醫生強調,不僅要讓患者生得出來,更要生一個健康寶寶。
在患者、醫生、捐精者的眼中,『合格』的解讀各有不同。
而隨著國內外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和人類精子庫技術的不斷發展,2003年執行的『人類精子庫基本標準和技術規范』的局限性逐步顯現。
廣東精子庫曾對2003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間的12362例捐精志願者進行分析,學生志願者的篩查合格率顯著高於社會人員志願者,年輕、學歷較高的志願者人群捐精合格率更高。
但2003年制定的國家標準規定必須在22-45周歲之間,這把原為捐精主力的大學生排除在外。
廣東省人類精子庫標本存放處。
受訪者供圖
在實際操作中,各精子庫還是有所突破。
如廣東、北京等地已經自行將年齡調至『20-45歲』。
技術規范中對檢查結果的模糊解讀,也導致每個精子庫的解釋不同。
以『乙肝檢測正常的判定』為例,普通人只要有表面抗體即為正常,但對於志願者來說,確保不攜帶乙肝病毒需要進一步的檢測。
早在2010年,中華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精子庫管理學組成立時,就對捐精志願者的標準展開過討論,並遞交了草案。
2021年初,中國婦幼保健協會輔助生殖技術監測與評估專委會委托精子庫與生殖男科學組,組織專家成立共識撰寫編委會,張欣宗作為學組組長,對2003年『人類精子庫基本標準及技術規范』部分內容提出建議。
之後,張欣宗等人撰寫的『關於篩查合格供精志願者的標準更新的中國專家共識』發表在國內核心期刊,對供精志願者初篩標準完善、體檢標準補充,和檢查結果標準解讀三個方面進行完善。
首先,對供精志願者初篩標準上,專家們推薦將捐贈年齡降低至20-40周歲;建議增加血常規進行血液病檢查;建議對供精志願者評估心理和精神狀態,以避免一些精神類疾病的發生;推薦近視度數超過600度可判定為嚴重屈光不正,不建議納入合格供精者等。
其次,目前約有4000多種單基因遺傳病已明確致病基因,專家建議還可以與女方受者進行基因聯合分析,從而避免攜帶相同致病基因的供精者和受者匹配,進一步降低供精後代出現嚴重遺傳疾病的風險。
另外,人類的精子質量下降一直是地區性乃至全球性的社會問題。
隨著冷凍技術的發展,在復蘇後精子質量不變的情況下,可將前向運動精子、精子正常形態率的占比適當降低。
從而緩解精子庫捐獻者合格率不斷下降的問題。
最近,多位生殖科醫生都提到,國家衛健委在準備修訂有關輔助生殖的技術規范,來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加適合的篩選標準。
一位從事過多起供精治療的醫生說,中國人類精子庫的篩選標準不應降低,這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優生優育、提高人口質量,也是對每一個生命負責。
從業二十多年來,張欣宗見過太多『想生卻不能生的痛苦家庭』。
他認為,通過調整合適的篩選標準,讓該嚴格的嚴格,該降低的降低,從而最大程度地提高用精婦女的妊娠率及子代的安全性,滿足希望生育家庭的理想』
《王寧為化名》
新京報記者 李聰 實習生 林秋彤
編輯 陳曉舒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