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理氣、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的關系,是宋代以來儒者爭論很多的問題。
朱子學者大多堅持理氣、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的二分,認為它們是『不離不雜』的關系。
在理論上,他們往往認為理和天命之性是善的,而氣或氣質之性則是惡的根源。
在理氣關系上,顏元堅持理氣為一的觀點,即沒有無氣之理,也沒有無理之氣。
他也不同意理善氣惡的看法。
他說:『若謂氣惡,則理亦惡,若謂理善,則氣亦搏高散善。
蓋氣即理之氣,理即氣之理,烏得謂理純一善,而氣質偏有惡哉?』他進一步說:『若無氣質,理將安附?』也就是說,理氣是根本不能分為二的。
甚至在他看來,氣是第一位的,有氣才有理。
他舉基氏例說:『理者,木中紋理也,其中原有條理,故諺雲‘順條順理』’。
也就是說,理就是事物的中所表現的條理。
在形、性關系上,顏元也堅持二者的合 一,即『舍形則無所謂性矣,舍性亦無形矣。
失性者,據形求之;盡性者,於形求之。
賊其形,則賊其性也』。
可見,在堅持二者合一的基礎上,他比較強調形之重要。
根據這點,顏元說:『氣質正吾性之附麗處,正吾性作用處,正性功著手處』『譬之目矣,眶、皰、睛,氣質也;其中光明能見物者,性也。
將謂光明之理專視正色,眶、皰、睛乃視邪色乎?餘謂光明之理固是天命,眶、施、睛皆是天命,更不必分何者是天命之性,何者是氣質之性』也就是說,性和氣質的關系正如眼睛與其明的關系,二者是不能分開的。
二者都是得自天命,因此並不好區分哪一個是天命之性,哪一個是氣質之性以及天命之性(光明之理)善而氣質之性(眼睛)惡。
顏元繼承了孟子的性念敏善論,他認為性、情、才都是善的,反對將性善和情、才割裂開來,將惡歸於情和才。
性善必須通過情、才方能實現,才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