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十幾萬的保險套,到底被誰用了?

『比冰墩墩更難弄到手的,是冬奧會官方保險套』

最近,外國選手在社交媒體,曬出了奧運村裡領取一空的保險套,引發了全球網友的熱論。

乍一看,運動會和保險套似乎格格不入,而且在新冠疫情這個特殊時期,更加強調保持距離,為何還會提供『不合時宜』的保險套呢?

無獨有偶,去年東京奧運會也因為同樣的操作被推上了熱搜。

『東京奧運會禁止握手,卻發放15萬個保險套』

奧運會十幾萬的保險套,到底被誰用了?

那麼,對肢體接觸都『嚴防死守』的主辦方,為何『免費發放保險套』?

又或許,『這些保險套是準備給誰用?』

奧運會發保險套,不是新鮮事

其實啊,第一次奧運會送保險套是從1988年漢城《現稱首爾》奧運會開始的,漸漸的奧運會送保險套也成為了「傳統」。

據說是因為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那年結束後的第二年,當地忽然出現了很多混血的『奧運寶寶』,母親是當地人,但是父親不詳,膚色也是各種各樣。

這個現象引起了國際奧委會的重視。

於是到了1988年首爾奧運會,開創性地準備了8500個保險套給運動員。

從此,每屆奧運會,主辦方都會向在奧運村一起生活的運動員、工作人員,發放超過10萬個免費保險套。

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組委會發放的保險套數量已經達到了15萬,人均14個。

沒想到,開賽第5天就全被用光了,主辦方不得不緊急訂購一批保險套再次補發,倫敦市長還調侃稱:『我們的口號是激勵下一代,而不是‘創造’下一代』

四年後,2016年裡約奧運會,吸取了倫敦奧運會的『教訓』,保險套發放的數量創下了新高:

面對10600多名參賽運動員,巴西主辦方十分大氣地準備了45萬個保險套。

算下來,人均42個。

這不僅打破了奧運會發放保險套的『記錄』,也是奧運會主辦方首次發放女用保險套:有10萬個之多。

賽前運動員還顧得上『解決生理需求』嗎?

在奧運會這樣嚴肅的國際賽事中,運動員還顧得上『解決生理需求』嗎?

答案是肯定的。

奧運村中套套每天以驚人的速度消耗,經常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這幾乎已是公開的秘密。

美國遊泳運動員瑞安·洛赫特 (Ryan Lochte) 曾在接受 ESPN 雜志采訪時透露,可能有 70% 到 75% 的選手們在奧運會期間有過性行為。

他們這樣解釋道:『試想,世界上最健美的肉體聚集到一起,會發生什麼,似乎不難想象』

每一屆奧運會都催生了不少風流故事,運動員性慾是否更強,賽前性行為是否影響成績等相關研究也層出不窮。

不過,組委會免費發放保險套的宗旨,從一開始就不止「為大家在緊張的賽程間隙尋歡提供便利」那麼簡單,尤其是從越來越多的人均領取量來看,奧運保險套更多是作為紀念品,從奧運村去往了全世界。

在很多奧組委的聲明中都提到,發放保險套不是給大家用的,而是為了更好地體現「奧運精神」與「人道主義」。

升華了有沒有?

但保險套跟奧運精神、人道主義這些高大上的詞有啥聯系呢?

它的使命:宣傳防艾知識

在當下,保險套總是跟「晴趣」「體驗」等宣傳詞聯系在一起。

但別忘了,這些套套身上還肩負著重要的使命。

奧運會發放保險套,從來不是為了『鼓勵』運動員們發生性關系。

是保護運動員的安全、宣傳防艾知識。

很多運動員來自欠發達國家,保險套仍是稀缺品,讓這些運動員把保險套帶回家,傳遞『使用保險套』的意識,或許可以成為向這些國家和地區,普及生理衛生知識的一個渠道。

疫情之下,能夠健康、平安,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