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位老師說『購買他人的時間再賣出去是最效率的個人商業模式』,而且其中的一大重要手段就是『投資』:
投資的目標是長期的盈利,長期盈利來源於足夠的前戲,而非頻繁的交易。
投資的前戲依然是一個收斂三角形,從篩選產業到篩選公司最後到尋找買點,本次計劃分別從產業評估-公司評估-介入時點的技巧三個階段來和大家溝通做足『前戲』的經驗,本文先從『快速了解一個產業』開始,大家一起抽絲剝繭。
在上一篇『為什麼你的匯報總被懟』中,重點強調過Storyline主幹故事線的強邏輯分析&表述模式,那麼對於產業分析來講我們依然要明確整個分析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核心問題:我有一筆錢,是否應該投資在某個產業的某個環節上?
公式如下:
投資收益增速∝該環節市場規模增速=產業整體市場增速*本環節結構占比增速
利用上面的公式延展它的前置問題:
1》這個產業的商業模式什麼?誰是供貨者?誰是用戶?誰是付費者?
2》這個產業的未來市場規模曲線是怎樣的?產業市場規模依賴的前置條件是什麼?這個前置條件未來的發展前景怎樣的?
3》產業各環節的利益分佈怎麼樣,能否找到市場規模《定價權》增長最迅速環節?
具體討論方法之前,大家有沒有發現上面的問題延展過程,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因素,來,我們回憶一下『5W2H』和『記敘文六要素』,對!上面的問題沒有給出『時間』和『空間《地理范疇》』,『時空』是我們分析任何事物必須永恒攜帶的維度,沒有『時空』限定下的分析結論都是耍流氓!毫無指導意義《大家可以觀察日常周圍人的一些談話,大多沒有這倆維度的字眼,因此。
。
你懂得。
。
呵呵就好了》
下面我們開始尋找解決這三個前置問題的工具:
1.問題一:這個產業的商業模式什麼?誰是供貨者?誰是用戶?誰是付費者?
這裡我們用到的工具是:產業鏈圖譜《或者描述成商業畫佈也OK,不過不需要那麼復雜》
產業鏈圖譜是解決後兩個問題的基礎,一般按商業模式分為兩類:
對於傳統產業:原材料供應商→中間制造商→渠道銷售商→用戶,這類很單一面向使用產品的用戶收費,用戶=付費者
對於互聯網產業:除了上述C端付費模式的產業鏈外,更多的是可以繼續拆分成這樣《以內容生態產業為例子》:
原材料供應商《圖片等資源版權方》→制造商《內容生產者》→渠道銷售《內容平臺》→二級渠道《內容分發聯盟》→用戶《消費流量》→點擊展示廣告→廣告主付費,用戶≠付費者。
拆分產業鏈圖譜要明確以下元素:產業鏈上所有環節、環節之間的輸入輸出關系和每個環節下的所有公司,以此來明確這個產業的商業模式和角色分佈,切不可遺漏,要為下面兩個問題的解決打好堅實基礎。
具體怎麼制作呢?可以通過券商/第三方研報了解產業鏈圖譜,並通過閱讀產業鏈內部明星公司的財報追溯它的上下遊來完整繪制該圖譜。
2.問題二:這個產業的未來市場規模曲線是怎麼樣的?產業的市場規模依賴的前置條件是什麼?這個前置條件未來的發展史怎樣的?
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引入一個比較流行的模型『PEST』:
模型介紹:PEST=政治Political+經濟Economic+社會文化Socio-cultural+科技Technological,分別從四個角度來觀察這個產業,並從四個方向對產業市場規模的波動影響力做出預估;
使用范圍:產業市場前景分析《傳統上PEST作為企業外部環境分析工具,但作者覺得用來分析產業市場規模最佳》
『政治Political』:影響產業的政治法律,政策制度等,舉例:今年7月1日開始執行的『網絡安全法』就對用戶隱私數據的收集與使用做了規范,對大數據產業做了進一步約束;而一個被國家XX五計劃支持的產業,其五年內前景將是無線光明的,『聽黨指揮』,絕對OK;
『經濟Economic』:經濟增長預期,貨幣匯率/稅收通貨膨脹,最重要的是經濟的周期,決定了商業的周期,某個產業的投融資情況也是要考慮的一個因素;
『社會文化Socio-cultural』:人口結構變化,流行文化的浪潮,重點查看人民群眾普適性需求和注意力的轉移情況;
『科技Technological』:新能源突破,信息技術突破,近幾十年科技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變革的首要因素,比如最近的人工智能產業領域,就是源於基礎技術諸如大數據/雲計算/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的突破,未來的發展就會受『物聯網』建設的鉗制;
這一部分最終的目的,要根據上述四種因素的預期做出對產業市場規模在未來一定時間和一定地域的增長率預期,來幫助我們決策這個產業是否該註入資金。
值得注意的是,在預測過程中調用的數據都要經過多源check,以免結論誤差較大。
3.問題三:產業各環節的利益分佈怎麼樣,能否找到市場規模《定價權》增長最迅速環節?
所有產業鏈都是有三個及以上環節所組成,整個產業的利益未來一定時期到底會向哪個環節遷移呢,哪個環節的市場規模增長會最快,依然需要做進一步分析,以達到精準投資。
這裡要用到的就是『波特五力』模型,這個模型的特點是幫助我們指明了尋找最高速增長環節的方向。
模型介紹:波特五力模型是戰略大師邁克爾·波特於1979年提出,看過示意圖後我們也可以用麻將術語叫它『東南西北中』模型;它的核心在於觀察產業鏈每個環節時,要從上遊供應方,下遊客戶,直接競爭對手《該環節現有公司》,潛在新進公司和可替代產品這五個角度去分析;通過描述我們可以看到它本來是用於分析公司競爭策略的,但是隨著對其原理的深度理解,作者認為該模型在分析產業鏈整體利益在各個環節的分佈和遷移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分析某個環節的利益遷移時,我們核心用到其中的三力——『上遊供應商』、『下遊客戶《對於C端產品一般指渠道代理商》』和『本環節的直接競爭對手』,上述三力,重點要獲取的信息是每個環節上的公司分佈、集中度《壟斷情況》,以此來判斷整個產業鏈的遷移方向《議價權》。
具體原則是:
某個環節的公司集中度越強,則該環節的議價能力越強,可在產業鏈整體競爭中獲得更大的利益分配,反之,則會被其上下遊公司打壓;
這塊的商業案例諸如『視覺中國』的上市《版權環節的整合,導致議價能力提升》、小鮮肉為什麼片酬高《粉絲消費者眾多,議價能力變強》,小米2013-2015的崛起過程《通過營銷獲取大量客戶,壓低上遊零散的零件供應商價格》等等。
這部分分析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各環節公司集中度的盤點,找到未來一定時期能夠獲取議價權的環節,這個環節的市場增長將會在產業增長的基礎上進一步獲得提速,以讓我們的投資獲得更高效的回報。
最後以打油詩做個總結:
投資之初做足前戲,
投後切忌頻繁交易。
產業如何快速分析,
繪圖/PEST加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