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冷淡風,正在殺死中式審美。

性冷淡風,正在殺死中式審美。

當下的中國,很多人窮,可窮的不是物質,也不是文化,而是審美。

『美盲比文盲更可怕』,這是吳冠中先生對美育的吶喊。

因此,物道君策劃了『中國美學十問』的專題。

我們試圖從偽文青、偽匠人、假大師…十個熱門話題中去尋找答案。

木心先生曾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解救不了』因為美,我們才可以繼續前行。

中國美學十問第六期:

性冷淡風,適不適合中式生活?

『性冷淡風』是一種流行審美風格,是人們對簡約風的調侃。

因為大量的黑白灰、對比飽和度低;設計上克制平淡;服裝上弱化性別差異,朴素中性。

有人就調侃:『感官上滿滿的禁欲氣息。

曾看到有網友吐槽自己的裝修經歷:

裝修前,他確定了『性冷淡風格』,因為帶范兒、高冷有逼格。

為了整體風格一致,從硬裝到軟裝,家具到墻紙,全用黑白灰三色。

裝修後,他發現每天從996的公司回到家裡,從社畜身份脫身出來後。

繃了一天的神經和臉龐已經十分疲倦,望著單調沒有一絲暖色的家,竟覺得怎麼也放鬆不起來。

就如從一個鋼鐵叢林裡走出來,又走進另一個工業廠房。

審美風格與生活環境相互影響著。

我們傳統的家是亮堂暖心,一家人圍爐而坐,也和和睦睦。

所以,當我們重新審視『性冷淡風』時,或許該想想:

『它適合我們嗎?盲目地追捧它,會不會掏空中式生活?』

在視覺上

黑白灰讓我們感到單調壓抑

廣告界裡有個『7秒色誘定律』,即一個人會在7秒內確定購買的意願,而其中顏色的作用達到67%。

我們能與色彩共鳴,是因它寄托了我們對於世界的想象和情趣。

我們一直是個『好色』的民族。

中國山河壯闊,從北到南,是雪白到海藍,從東到西,是蒼綠到大地黃。

『色』是意境與氣韻。

我們有近百種傳統顏色,月白、象牙白、柳黃、藕色、竹青、霜色、竹月……..

圖片來源於「 李小鐳的城市畫報 」

『紅樓夢』裡,寶玉與鶯兒有段對話:

『鬆花色配什麼色?』

『鬆花配桃紅』

『這才嬌艷.再要雅淡之中帶些嬌艷』

在極簡盛行的宋朝,我們的著裝也有粉紫、蔥白、性黃、淡綠、鵝黃….清淡素雅,絕不性冷淡色。

生活與文化的環境,決定一個群體的審美。

圖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劇照

圖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劇照

性冷淡的北歐風和日系風則不同,歐洲的北部,地廣人稀,漫長的冬季讓人們隻見雪白與夜黑,而日本的枯山水建築,則是鋼筋混凝土的冷灰與玻璃的冷峻,還有大量使用的原木色和棉麻的灰白。

他們都少了些煙火氣,多了些淡漠冷靜。

隻有黑白灰的性冷淡風,不屬於中國的土壤。

圖片1|來源於網絡

圖片2|奉常茶書院 ©

如果過於盲目地追捧,世界會變得越來越單調壓抑,越來越看不到日月星辰的顏色。

而顏色也帶有情緒。

日常生活本就乏味平淡,若目之所及皆是冷淡單調的顏色。

或許,我們會變得更加漠然也不可而知。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心理上

『冷淡』心情會使人抑鬱

中國人的極簡,有煙火,也有風骨。

就如明式家具,也有一股煙火流竄其中;那個盛產生活家們的時代,沈復、張岱、李漁他們既有平民的生活意趣,也堅守著精神的獨立自由,給家居賦予其情調與意境。

我們這個溫和良善,喜歡熱鬧的民族,即便是朴素極簡,也十分註重生活的氣息。

但『性冷淡風』如其名,克制、低調、冷靜,充滿距離感。

圖片|再見如初 ©

認識一個將『性冷淡風』極致地貫徹到生活中的人,住著黑白灰的房子,穿著同樣色系的衣服,還把冷淡用在了人際上。

他相信過多物欲和無效社交會變得不高級,所以待人也是冷冷的,『眼不見心不煩』和『不關我事』是他的口頭禪。

最初,他確實如願過上了『高級』的生活。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久後,他遭遇了一些工作和感情上的危機,卻發現因冷漠將人拒之千裡,竟一時找不到一個人來聽他傾吐。

低欲望的生活也讓他沒有興趣去排解情緒。

情緒終於崩潰,體重直線上升,失眠揮之不去,最後有點抑鬱的傾向。

所有形式上的高級精致,都藏匿著可能崩塌的生活。

圖片|來源於網絡

人還是要有點煙火氣,用來抵禦抑鬱的來襲,攪動靜如止水的生活。

曾聽一個抑鬱的朋友說過,他會主動過濾掉鮮艷的顏色,隻留住灰色的。

性冷淡風固然高級,但要警惕把自己的世界變灰色。

圖片|Aaron9235 ©

在精神上

流行讓我們盲目懶惰

比淡漠更可怕的,是性冷淡風在審美上讓我們變得盲目而懶惰。

這或許比審美無知更可怕。

有朋友常說說:『用莫蘭迪色,總不會出錯』

不知什麼開始,我們很怕別人說自己不懂美,於是開始奉行『拿來主義』,哪個最潮、最流行就用哪個,這樣子畢竟不容易出錯,試錯和思考成本最低。

這其實是一種『審美懶惰』

就如性冷淡風的盛行,人人盲目地攀比從眾,不加以思考地去追趕。

最終所造就的,往往是奇怪且不協調的設計。

去年這個時候,上海出現了一家『性冷淡風』的幼兒園,所有的設計都是時下最時尚流行的,包括顏色。

整體上采用的是黑白灰,就連少有的點綴的藍黃色,都把飽和度調得很低。

一眼望去,似乎一個現代的建築,高大上之餘還有一點點逼格,跟那些『五顏六色』的幼兒園不同。

但卻有家長說:

『這色調怕不是孤兒院』

『驚悚的建築』

『這太沉重了』

與天性活潑的中國孩子相比,這棟建築寡淡冰冷地像是工業區的廠房,一點兒也不協調。

甚至比起日本同樣設計風格的幼兒園,更少了許多讓孩子釋放天性的設計,比如露天的中庭,下雨天可以踩水,結冰了可以溜冰,比如繩索網,可以自由攀爬玩耍。

我們極目所見的『現代設計』,往往是粗暴成型的。

沒有經過一個發展的過程,沒有適配環境本身。

於是,極簡成了寡淡,簡約變成無聊。

這樣快速地追潮流,忽略了中國本身的文化基因,就容易產生畸形審美。

而這一切,往往根源於我們審美上的懶惰。

中國不是沒有潮流審美,隻是被我們的懶惰盲目地掏空了。

流行風格兩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

2019年已過了一半,性冷淡風也早已是過去式。

人們常說:審美背後是生活方式。

選擇了性冷淡風,就要過好冷靜的生活;選擇了可鹽可甜的風格,就要在極簡裡找到一絲絲溫暖。

每種風格,都在審視你的生活。

所以不要忘記,

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圖片|來源於網絡

『美學十問』|點擊查看往期回顧

網紅一夜幾千萬,文青一生窮光蛋?

現在我想看看網紅眼光以外的世界

全國演技最野的人,都喜歡自稱『大師』

『中國制造』的名聲,就毀在滿大街的『偽匠人』手裡

中國人的斷舍離:斷,未必是『不買』

文字為物道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