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這也算是晨媽的童年陰影之一了,一度覺得躲在被子裡都不安全!
本來早就忘了,直到前些天聽到一個病例,突然又勾起了我久遠的回憶。
一個小男孩在床上翻滾,玩得正開心卻突然大哭。
胳膊完全動不了,痛得碰都不讓碰!
這聽起來略詭異的事情,竟還發生過不止一次……
賓賓《化名》今年3歲了,前幾天正在家裡床上開心地翻滾玩耍,突然一腳踩歪,左側身體朝下摔在了床上。
孩子當即疼得放聲大哭不敢動,也不肯讓家長碰他。
媽媽周女士一邊哄娃,一邊熟練地直奔醫院骨科。
原來,這不是周女士第一次遇到這個情況。
半年前,賓賓玩耍時差點摔倒,家長拉住他的左胳膊防摔,賓賓也是突然哭鬧不止,大喊手疼,和這次的表現很像。
醫生檢查後,說是『胳膊脫臼』了,幫賓賓進行了手法復位。
牽個手、摔一下《還是摔在床上不是地上》就脫臼,賓賓的胳膊怎麼這麼脆弱?
其實,不隻賓賓,對於許多小朋友來說,『肘脆脆』都是一個常見問題。
牽拉肘
小朋友的常見肘損傷
醫生解釋,孩子胳膊脫臼的專業名稱叫『橈骨頭半脫位』,又稱『牽拉肘』。
多在6歲以下孩子身上出現,是幼兒最常見的肘關節損傷。
因為小孩子肘部連接上臂和前臂的韌帶格外柔韌,所以受力時,肘部橈骨很容易會從關節中脫出來。
如果拉著孩子走著路,或者娃自己翻滾玩兒突然開始哭鬧不止,家長就要注意,很可能發生了『牽拉肘』。
01
牽拉肘常見表現
一般來說,判斷寶寶是否牽拉肘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① 手臂被牽拉:寶寶手臂被用力拉過,或寶寶曾向單側肢體摔倒《例如上文的賓賓》
② 寶寶大哭呼痛:突然發生的劇烈疼痛,寶寶會在瞬間大哭,大一點的孩子會告訴家長『整隻手臂』都痛。
③ 拒絕觸碰:為了緩解疼痛,寶寶會盡可能不動受傷的那隻手,也會拒絕其他人觸碰。
④ 彎曲患肢:寶寶會讓受傷的胳膊呈半屈狀態。
在肘關節的橈骨頭處有壓痛,局部卻無明顯的腫脹和畸形。
如果寶寶出現以上問題,那麼可能就是牽拉肘了,家長要及時就醫。
只要能在兩三小時內讓關節復原,就沒什麼大礙,也不會留下後遺症。
但如果拖得太久,周圍的組織發生腫脹,就比較難復原,甚至可能影響日後的關節功能!
02
牽拉肘的應急處理辦法
寶寶一旦發生牽拉肘,家長也不必驚慌失措,應及時采取正確的處理措施:
① 固定部位並及時送醫
很多家長在寶寶出現問題後就喜歡著急,然後自己亂摸索,這種行為是非常錯誤的。
寶寶出現牽拉肘後家長切忌反復亂動或試圖屈曲肘關節,以免造成關節二次損傷。
建議可以拿一塊三角巾給寶寶固定患肢,使胳膊處在相對舒服的位置,並用冰袋對患處進行冰敷,然後及時送醫治療。
② 請醫生及時復位
雖然我們在電視上看到很多自己復位關節的,但是這真的隻是電視劇!如果你不是專業的,那還是建議求助專業醫生。
醫生會將孩子上肢肘關節曲90度左右。
然後用大拇指扭住橈骨頭的位置,隨後對前臂進行輕輕的旋轉,在旋轉的過程中聽見『咯吱』的聲響即為復位成功。
穿衣服、拉手臂
都有可能導致牽拉肘
之所以會叫『牽拉肘』,就是因為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孩子小臂被舉起來、被猛拉、手掌或手腕被拽著甩動。
關節一個沒受住,『咯噔』就給脫位了。
在大街上經常會看到,寶寶為了一個玩具停止了腳步,家長為了讓他離開就用力拉他的胳膊,孩子拼命反抗。
兩邊都用力的情況下,牽拉肘就出現了。
寶寶的骨骼很脆弱,所以對待寶寶溫柔一點,不要總是生拉硬扯的,平時玩耍也多注意:
1. 孩子在蹣跚學步時,家長盡可能扶著孩子的身體,不要牽拉孩子的手腕或前臂。
2. 帶孩子上下樓或跨越階梯時,要牽住孩子肘部以上部位,不要牽拉孩子手腕或前臂。
3.給孩子穿脫緊身衣服時,用巧勁輕柔穿脫,不能魯莽拉拽胳膊。
4. 陪孩子玩耍時,不要提起孩子前臂做旋轉動作。
比如拉著孩子的胳膊玩『蕩秋千』、或者大人抓住孩子的兩隻手腕,提起來飛快轉圈。
需要抱孩子或把孩子舉高時,正確的做法是從兩邊腋下抱住孩子的身體《即手臂以下的胸腔部位》。
如果沒有引起重視,讓孩子反復經歷關節脫位,那很可能形成習慣性脫位,肘關節更脆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