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處女情結。

處女膜崇拜來源於人類農業社會中的財產式婚姻,是父母把女兒當做待價而沽的物品,丈夫把妻子作為一種財產來占有的重要標志之一。

在這種把女性物化的出售和占有裡,處女膜的完好就像是表明該物品或者該財產未被動用過的標簽一樣。

因此在所有民族的農業社會時期裡,所有人,包括女性自己,都把女性的處女膜完好與否看成是該女性是否貞潔、是否與別人有過性關系的唯一標志。

因此才會出現『處女』和『處女之膜』這樣的概念和名詞。

人們對待性的態度,長久以來,向來有放縱泛濫的一面,也有保守拘謹的一面。

尤其是在對待處女的態度,在心理上更是矛盾。

曾經,原始人並不像現 在的人們這般重視和喜愛處女。

他們在某一階段對處女有著深深的恐懼,是厭惡的。

在結婚以前,都會想方設法弄破處女膜,比如舉行弄破處女膜的婚前儀式。

在印度的一些地區,女人的處女膜則被迫獻給木制的類男神像。

羅馬的婚禮上存在變體的類似儀式,新娘需要在普裡阿柏斯神巨大的陽具上坐一下。

處女禁忌的原因也許是因為流血帶來的恐懼,原始民族視血液為生命之源,他們對月經十分困惑畏懼,更把第一次交合的流血看作某種精靈鬼怪的嘶咬所致。

於是第一次便成了特殊的危險。

大部分人理所當然地認為『性』在中國歷史上一直都是禁忌的話題。

事實上在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中前4000年對性的態度都是寬容甚至肯定的。

春秋時期,國人的性觀念大致有三種,第一種是以老莊為代表的無欲論,認為人無欲則無求,無求則無煩惱;第二種是儒家提倡的節欲論,即在肯定性慾的基礎上進行節制,使之有益於『生』;第三種是以道學家楊朱為代表的縱欲論,主張縱欲,認為欲是自然的需求,人生苦短,應及時行樂。

但不論是哪一種態度,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

古希臘對於性完全沒有任何限制,甚至連同性間的性行為也是得到尊崇的。

這點從古希臘神話中可見一斑:其中所有的神隻在現代人看來,都是亂倫的產物。

那是一個享有絕對性自由的時代,性行為本身也被神聖化。

隨後,隨著基督教的產生與發展,禁欲主義盛行於整個歐洲,也就是所謂的中世紀時期。

在那時,性被認為是邪惡和淫穢的事物,是人的原罪,隻有為了繁衍後代產生的性行為才是可以寬恕的,任何婚前或婚外性行為都被嚴格禁止,而貞操則被提高到了絕對的高度。

如『聖經·申命記』中所說:『但這事若是真的,女子沒有貞潔的憑據』 『就要把那少女帶到她父家的門口,本城的人要用石頭把她打死,因為她在以色列中做了醜事,在她父家行了淫亂;這樣,你就把那惡從你們中間除去。

"此外,在一千多年黑暗的中世紀進程中,有無數年輕女性以『女巫』之名被處以火刑,原因僅僅是因為她們長得太過美麗,對於他人能產生性吸引力。

這種對性的壓抑態度一直持續了幾個世紀,直到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開始。

隨著對人文主義的推崇,人們開始意識到性本身並非罪惡。

當時的藝術作品,尤其是繪畫和雕塑,開始描繪裸露的人體。

然而到了19世紀,即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貞操觀念重新被提倡,女性地位明顯低下,而性則成為社會的禁忌話題,人們不能離婚,手淫也被看作是對上帝旨意的褻瀆。

正是在這種壓抑的環境下弗洛伊德發現了控制性人格神經症人格與性壓抑的聯系,從而創立了『泛性論』學說,為解放人們的思想奠定了基礎。

對性的態度最具戲劇性的轉變則是伴隨著女權運動興起的『性解放』運動。

『性解放運動』剛開始隻是反對性別歧視,為女性爭得和男性相同的權力、地位和婚姻自由。

隨後,人們逐漸接受了『性行為隻是一種與生俱來個人行為和權利,任何個人和社會都無權譴責或批判』,『貞操觀念是荒謬的,應該提倡婚外性行為和同居行為』等觀念。

因此,『性解放』便成為西方社會的主流話語,並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性相關話語產生了極大沖擊。

綜上所述,當代中國關於『處女情結』是非的討論其實是傳統話語和現代西方話語碰撞後的產物。

有關『貞操』的話語早己成為一種知識體系,以生物權力的形式內化並作用於每個人,讓人們不斷地自我監督、警醒。

而西方社會關於『貞操』的話語主要是通過傳統權力的暴力威懾和懲罰方式作用於個人,因此當性解放和女權主義思潮消除了人們對『性』的罪惡感之後,有關『守貞』的話語體系也就被打碎了,取而代之的是『性解放』這一新的話語知識體系。

因此,現代的西方人己經不會再對『處女』、『貞操』之類的問題過於關注,這類討論也不足以上升到話語的高度。

反觀中國,由於生物權力對個人產生的效力遠遠大於僅憑物理威懾的傳統權力,因此貞潔觀念在每個人心中都或多或少地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