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男性對婦科病沒啥概念,就連女性對於婦科病,都存在著很深的誤解。
小蒲姐昨天看了一篇報道,說一位媽媽帶自己16歲的女兒去醫院看病,診斷結果是細菌性陰道炎。
媽媽當即就在醫院和女兒吵了起來,覺得肯定是女兒和男朋友有了性生活,才得上了陰道炎。
說句公道話吧:
對於女性來說,如果不注意個人衛生和防護,陰道炎真的就像『感冒』一樣容易發生。
陰道其實是有一定自我防禦能力的。
陰道口閉合
在正常情況下,陰道前後壁緊貼,陰道口其實是閉合的,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病原體入侵。
陰道pH抑制病原體
陰道內環境呈酸性,pH值一般在3.8~4.4的范圍內,能抑制適應堿性環境的病原體生長繁殖。
而子宮頸管黏液呈堿性,能抑制適應酸性環境的病原體生長繁殖。
陰道乳酸桿菌抑制其他菌群生長
在正常陰道菌群中,乳酸桿菌占優勢,能抑制其他劣勢菌群的生長,維持內環境穩定。
可惜,如果不注意防護,這些防線也能夠被輕易突破。
錯誤擦屁屁方法
女性的肛門、尿道口、陰道口距離很近,在便後『從後往前』擦拭,可能會把微生物帶入陰道。
雌激素水平變化
月經期前後
雌激素水平降低,會導致陰道內pH上升,利於許多細菌的生長。
妊娠期
體內雌激素水平高,可能有利於加德納菌及一些厭氧菌的生長。
絕經後
雌激素水平降低,可能會導致萎縮性陰道炎的出現。
陰道洗液、抗菌藥物、避孕工具
洗液
盲目使用陰道洗液會影響陰道內的pH,可能導致優勢菌群減少,劣勢菌群增加,導致陰道炎。
藥物
某些抗菌藥物、抗癌藥物、免疫抑制劑,能影響陰道的內環境,導致病原體感染。
避孕工具❌
某些避孕工具可能會對乳酸桿菌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導致陰道內環境紊亂,讓某些病原體有機會大肆繁殖。
除了上面舉例的『錯誤擦屁屁方式』『月經期』『懷孕』『絕經』『陰道洗液』『吃抗生素』『避孕工具』之外,某些意想不到的行為,也有可能會導致陰道炎。
講個案例吧:
12歲的初一女生出現陰道分泌物增多,外陰瘙癢、灼熱的症狀,醫生在了解生活史之後發現,這位女生與媽媽共用內褲,而她的母親有陰道炎病史。
長期穿非棉質緊身內褲、某些帶有香味的衛生棉條或衛生巾也會對陰道造成刺激,導致陰道炎的出現。
所以,女性一旦出現白帶增多、外陰和陰道瘙癢、灼痛,排尿時疼痛,伴有尿急、尿頻等現象,最好去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相應檢查和治療。
別因為『沒有性生活』就完全排除了陰道炎的可能性,不把這些症狀放在心上,耽誤了治療。
《本文經過百科名醫醫學團隊及專家審核》
參考資料:
- 林果為,王吉耀,葛均波.實用內科學.1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 張惜明.實用婦產科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 安東尼•L•科馬羅夫.哈佛家庭醫生全書.許宗瑞,李立,付穎,等譯.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