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夫妻同房,為何被稱為行『周公之禮』?周公做了什麼?

上課、考試、開會的時候打瞌睡,旁人會笑問:『你是去夢周公了嗎?』於是周公成了睡覺的代名詞。

古代的時候夫妻房事,也被稱為行『周公之禮』,這個周公是管睡覺的嗎?他還幹了什麼?

『周禮』想必很多人都聽過,此書的作者不太詳,但漢代有人極力主張是『周公致太平之跡』。

唐代也有人認為是周公作的關於禮樂的書。

周代的禮制完整的稱呼是:禮樂制度,分禮和樂

禮,主要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規范社會,形成等級制度;樂,不是音律,而是基於禮的等級制度,運用音樂進行社會矛盾的緩解。

記錄周代禮制最為詳細的著作,就是這本『周禮』了。

周公制作禮樂,創建了一整套包括飲食起居,祭祀喪葬等,所有關於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事宜,都包含在『禮』的范疇,以明確的條例去規范人們的行為

古代夫妻同房,為何被稱為行『周公之禮』?周公做了什麼?

這就是周朝的禮制。

這位設立規矩門檻的周公是西周的開國元勛,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姬姓名旦,采邑在周,故稱周公

周公是周朝傑出的政治軍事家思想教育家

公元前1043年,武王姬發去世,成王年幼,作為叔叔的周公代為攝政,引起他的其他幾個親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的不滿,他們大概覺得,大家都是成王的王叔,憑啥你攝政?於是這幾個兄弟就聯合殷商的貴族——紂王的兒子武庚,和東夷人一起叛變。

周公親自率軍東征平定了叛亂,分封了諸侯後,他開始制作禮樂為西周的典章制度,主張明德慎罰,以禮治國

世人都知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重視儒家思想,遵循孔孟之道,其實周公才是儒學的先驅者,比儒學創始人孔子還早很多年。

中國的傳統國學作品四書五經,是儒學的經典書籍,而『詩經』、『尚書』的成書,都有周公的極大功勞

西周初年,世上的男女有濫情的現象,周公覺得這樣不好,得整頓一下社會風氣,於是下了規定,男女在成婚之前要保持距離,不得隨便發生關系,必須等到成婚那天才可以行房事。

這也是為了保證子嗣血緣的問題。

而關於婚禮,周公也規定了一套嚴肅而又儀式感的流程,就是大家熟知的婚禮七大流程: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敦倫

由於是周公下的命令,後人便稱之為行『周公之禮』

這七大流程,細致又嚴謹,明媒正娶的時候都得按照這個規矩來,少一樣都叫不和禮制。

古人的婚禮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大事全憑父母做主,自己沒得選,納采這個環節就是媒人代表男方去女方家提親,女方父母同意就可以往下走流程了。

所以環節都走完,婚禮的禮也行完了,就到了洞房這最後一步了,這步就是敦倫

這種說法很儒雅,符合當時的學術思想,古人認為成親要圓房,才表示婚禮圓滿完成,對每一個步驟都很重視,就算是夫妻房事也是一項重要禮儀。

周公攝政七年,待周成王長大之後,他便還政於成王,自己繼續去研究禮樂的制作去了。

他的以禮治國,為『成康之治』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至於說到睡覺夢周公,是孔子睡覺時常常夢到的,便將其稱作周公之夢,後人也以此來表達周公在儒學中的崇高地位。

至於『周公解夢』,隻是一本民間流傳的解夢之書,假借了周公的名義而已。

周公制定的娶親七大流程,雖然在戀愛自由的今天,有所調整,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在婚禮大事上使用了其中的一些步驟,以示對婚禮和對新人的重視。

後人為了紀念周公,建廟祭祀。

有洛陽、陜西岐山、山東曲阜三座周公廟,它們並稱三大周公廟,均可用來祭祀周公。

洛陽周公廟為隋末王世充所建,唐朝、明朝、清朝都曾予以重修。

陜西周公廟也是唐朝所建,不僅修了周公正殿,還有他的先祖及功臣的配殿,一並紀念。

山東的周公廟是最大的,又稱文憲王廟或元聖廟,是公元1008年追封周公為文憲王時,在太廟舊址上重新修建的。

宋、元、明、清幾朝帝王都曾重修過。

廟裡還立了石坊,東西石坊各刻了『經天緯地』與『制禮作樂』,來贊頌周公當年制作周禮的功績。

雖然現代感情之事開放了,但周公之禮還是保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