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虛的正確調理方法。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八百一十四。

《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

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黃帝內經·臟氣法時論』

《接前文》再往下講∶『腎為水藏,藏精者也』,所以說腎是水藏,藏精,腎要滋潤才行,腎越滋潤,精越充足,身體就越好。

如果是腎都幹枯了,你想想看,能藏得住精嗎?也就是我們經常講傷精了,傷精之後怎麼樣,這個人的腎氣就虛了,所以叫做『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這個腎就不要燥,要潤,為什麼用辛味的藥來治呢?《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是因為辛從金化,辛甘酸苦咸,辛是從金的,金生水,水之母也,所以說辛味要能開腠理,致津液,因為辛味能通氣,氣又跟水是相通的,『水中有真氣,惟辛能達之,氣至水亦至,故可以潤腎之燥』,這就是整體的治療方法。

張介賓喜歡用熟地黃,也叫張熟地,他是最擅長補腎的。

熟地在沒有變成熟地之前是生地黃,經過九蒸九曬之後就變成熟地黃,熟地黃能溫腎,還能潤腎,這就是用張介賓的話講,水中有真氣,惟辛能達之,隻是給他用滋陰的這些藥,這是一潭死水,在用滋陰的藥的同時,你得用一些少火生氣,比如說用一點砂仁,有的人喜歡用肉桂,引火歸原也行,總而言之就是你得讓水活起來,要是一潭死水,也沒有流動,時間長了這水不就臭了嗎,我們看到很多水又深又能清澈,原因是什麼呢?它是流動的,水只要一流動就是活水。

所以我們中醫的治療方法也是這樣,你補腎的時候得把腎氣調整好,變成腎精,把腎滋補好,同時讓氣血通達,叫做『開腠裡,致津液,通氣也』,同時不要忘了通達氣血,這就是古代醫家的這樣一個高明的地方,所以我們現在落實到臨床中,就是你在用大量的滋陰潤燥之品的同時,不能忘記通氣,不能忘記行氣,因為中藥大量的這些滋陰潤燥的藥物就偏膩,不太容易運化,很有可能讓脾胃不好吸收,這時候就要開脾胃,這就是為什麼南方開膏方滋補身體的時候,一般來講先開上三天開脾胃的藥,比如用陳皮、焦三仙等等,這些開脾胃的藥先吃上幾天,三天左右把這脾胃打開了之後,這時候再服膏方。

你要是看到古代醫家從明清之後膏方的傳承,你就明白了,這是古代的一種傳承,現在有很多人不知道了,都忘了,或者是古書也不讀,也沒有師傅,你沒有真正的老師帶你,你都不會,這就是為什麼現在有很多人隻吃膏方,天天在那吃,但是真正吸收了嗎?吸收的非常有限,為什麼呢?他就是不學『黃帝內經』,也沒有真正臨床上的傳承,他就不知道『開腠理,至津液,通氣也』,這套方法他不會,他隻知道滋陰補腎,他不知道辛以潤之,就容易出問題,所以咱們在進行養生的時候,不能隻看表面,不能說我就是腎虛,我就補腎就行了,但您別忘了,補腎有很多種方法,有補腎陰的,有補腎精的,有補腎陽的,有壯陽的,還有滋陰補腎的。

每個人體質不一樣,有的人是腎虛兼著心氣不足,有的人是腎虛同時伴隨著脾胃不足,這種是最多的,就是脾腎兩虛是最多的,還有的人肝腎不足,還有的人既脾腎不足,又肝腎不足,而且心氣又虛,而還有點咳嗽,有點燥咳,肺陰還虛,這好幾種情況用哪個方,隻用六味地黃行嗎?肯定不行,你用八味地黃也不行,你就得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靈活變通,進行加減化裁,進行辨證論治,這樣才符合中醫學的道理。

好了,今天的課我們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的收聽,我們下次課再見。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八百一十四。

《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

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

如因不當使用所產生的問題,概不負責。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並保留相關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