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將數據存儲在內存中,宕機或重啟都會使內存數據全部丟失,Redis的持久化機制用來保證數據不會因為故障而丟失。
Redis提供兩種持久化方式,一種為內存快照方式,生成rdb文件
,rdb是某一時間點內存數據的全量備份,文件內容是存儲結構非常緊湊的二進制序列化形式;另一種是AOF日志
備份方式,日志保存的是基於數據的連續增量備份,日志文件內容是服務端執行的每一條指令的記錄文本。
兩種方式各有優略,下面的章節會詳細介紹兩種持久化機制的實現原理和使用技巧。
1.內存快照
Redis進行快照數據持久化時,為了不阻塞線上業務,要能夠響應客戶端請求。
快照持久化的工作是將一個時間點內存數據序列化後同步到磁盤rdb文件。
備份數據如何在內存中瞬間凝固,不再改變?文件IO操做怎樣才能不拖累服務端對客戶端的正常響應?這一切都要從Copy On Write
說起。
1.1 快照原理——Copy On Write
Copy On Write簡寫為COW
,又叫寫時復制
,是操作系統為優化使用子進程采取的一種策略。
類Unix系統創建進程的主要方式是調用glibc
的函數fork
,熟悉Linux的人都知道:Linux操作系統的進程都是通過init
進程(pid=1)或者其子進程fork(vfork)
出來的。
fork()
會產生一個與父進程完全相同的子進程,有兩次返回:將子進程的pid
返回給父進程,0返回給子進程。
如果小於0,說明創建進程失敗!下面是一個C語言的例子: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 {
pid_t pid;
int count = 0;
pid = fork();
if (pid < 0)
printf("error in fork!");
else if (pid == 0) {
printf("child process,process id is %d/n",getpid());
count++;
} else {
printf("parent process,process id is %d/n",getpid());
count++;
printf("count total: %d/n",count);
return 0;
輸出結果為:
parent process,process id is 23049
count total: 1
child process,process id is 23050
count total: 1
當前進程調用fork(),會創建一個跟當前進程完全相同的子進程(除了pid),
所以子進程同樣是會執行fork()之後的代碼。
父子進程的count變量都是1,
說明父子進程使用了各自獨有的棧區(count變量存放在棧區)。
我們先來看一下CPU執行程序的流程。
CPU在加載執行程序時,首先按照虛擬地址來尋址,然後通過MMU
(內存管理單元)將虛擬地址轉換為物理地址。
因為隻有程序的一部分加入到內存中(按頁加載),所以會出現所尋找的地址不在內存中的情況《CPU產生缺頁異常》,如果在內存不足的情況下,就會通過頁面調度算法來將內存中的頁面置換出來,然後將在外存中的頁面加入到內存中,使程序繼續正常運行。
Linux操作系統的每一個進程,都會分配有虛擬地址
和物理地址
,虛擬地址和物理地址通過MMU
保持映射關系。
一個進程是一個主體,它有靈魂有身體,靈魂就是其虛擬地址空間(有相應的數據結構表示),包括:正文段、數據段、堆、棧這四個部分;相應的,內核會為這四個部分分配各自的物理塊《進程的身體》即:正文段塊、數據段塊、堆塊、棧塊。
我們再來看一下fork
進程時寫時復制
的過程:
在fork
產生子進程時,操作系統隻為新生成的子進程創建虛擬空間結構,它們復制於父進程的虛擬空間結構,但是不為這些段分配物理內存,它們共享父進程的物理空間,當父子進程中有更改相應段的行為發生時,再為子進程相應的段分配物理空間,這就是寫時復制。
1.2 快照執行流程
Redis在持久化時會調用glibc
的函數fork
產生一個子進程,快照持久化完全交給子進程來處理,父進程繼續處理客戶端請求。
可以通過在Redis客戶端輸入bgsave
命令來觸發快照保存操作,Redis調用bgsaveCommand
函數,該函數fork一個子進程,子進程剛剛產生時,它和父進程共享內存裡面的代碼段和數據段。
這時將父子進程比喻成一個連體嬰兒非常恰當,這是Linux操作系統的機制,為了節約內存資源,盡可能的將內存資源共享起來。
在進程分離的一瞬間,內存的增長幾乎沒有明顯的變化。
子進程因為沒有數據的變化,它能感知到的內存數據在進程產生的一瞬間就凝固了,再也不會改變。
父進程可以繼續處理客戶端請求,當子進程推出後,父進程調用相關函數處理子進程的善後工作。
2.AOF持久化
AOF日志存儲的Redis服務器的順序指令序列,隻記錄對內存進行修改的指令記錄。
有了AOF文件,就可以通過一個空的Redis實例順序執行所有的指令來恢復Redis當前實例的內存數據結構的狀態,這個過程叫做重放
。
2.1 AOF日志文件寫入
AOF日志以文件的形式存在,寫文件通過操作系統提供的write
函數執行,但是write之後的數據隻是寫到了內核的一個緩沖區中,然後內核還需要異步的調用fsync
函數異步的將數據刷回磁盤。
fsync函數是一個阻塞並且緩慢的操作,如果機器突然宕機,AOF日志內容可能還沒來的及完全刷到磁盤,這時候就會丟失數據。
Redis通過appendfsync
配置控制執行fsync的頻次,具體有如下三種模式:
-
no: 永遠不調用fsync,讓操作系統決定何時同步磁盤,這樣做很不安全,但是Redis的性能最高。
-
always: 每執行一次寫入操作就執行一次fsync,雖然數據安全性高,會導致執行非常緩慢。
-
everysec: 每隔1s執行一次fsync,這個1s的周期是可以配置的,這是數據安全性和性能之間的折中方案,在保證高性能的同時,盡量使數據少丟失。
推薦在生產環境中使用。
2.2 AOF執行流程
Redis收到客戶端的指令以後,首先進行參數校驗、邏輯處理,如果沒有問題,會判斷是否開啟AOF,如果開啟,則會將每條命令執行完畢後同步寫入aof_buf
中,aof_buf是個全局的SDS類型的緩沖區。
每一條命令的執行都會調用call函數,注意:Redis服務端是先執行指令再將命令寫入aof_buf。
2.3 日志瘦身——AOF重寫
Redis服務端在長期運行過程中,AOF日志會越來越長,如果實例宕機或者重啟,重放整個AOF日志會非常耗時,導致Redis長時間無法對外提供服務,所以需要對AOF日志進行瘦身,即:AOF重寫
。
我們考慮一下AOF和RDB文件的加載過程:RDB隻需要把相應的數據加載都內存並生成相應的數據結構就可以了,有些結構如intset、ziplist,保存的時候直接按照字符串保存,加載速度非常快。
但是AOF日志文件的加載需要創建一個偽客戶端,順序執行一遍命令,根據Redis作者做的測試,RDB在10~20秒能加載1GB的文件,AOF的速度是RDB的一半(如果做了AOF重寫會加快)
通過Redis客戶端bgrewriteaof
指令對AOF日志進行瘦身過程如下:
Redis服務端調用bgrewriteaofCommand
命令創建管道,創建管道對作用是AOF重寫過程中批量接收服務端累積的命令;創建完管道以後,fork進程,子進程調用rewriteAppendOnlyFile
執行AOF重寫操作;父進程記錄一些統計指標後繼續進入主循環處理客戶端請求,待子進程結束以後,處理一些善後工作。
瘦身工作就是子進程對所有數據庫中的鍵各自生成一條相應的執行命令,最後將重寫開始後父進程繼續執行的命令進行回放,生成一個新的AOF文件。
例如執行了下面的命令:
127.0.0.1:6379> lpush list guo zhao ran
(integer) 3
127.0.0.1:6379> lpop list
"ran"
127.0.0.1:6379> lpop list
"zhao"
127.0.0.1:6379> lpush list zhao
(integer) 2
AOF文件會保存對list操作的4條命令,但是list現在內存中的元素是這樣的:
127.0.0.1:6379> lrange list 0 -1
1) "zhao"
2) "guo"
AOF重寫以後就日志文件內容直接就變為了lpush list zhao guo
。
日志瘦身既可以減小文件大小,又可以提高加載速度。
3.混合持久化
RDB和AOF實現持久化的方式各有優缺點,我們來簡單總結一下:
RDB保存的是一個時間的快照,如果發生故障,丟失的是最後一次RDB執行時間點到故障發生的時間間隔之內產生的數據。
如果Redis數據量很大,QPS很高,執行一次RDB需要的時間會相應增加,發生故障時丟失的數據也會增多。
AOF保存的是一條條的命令,理論上可以做到發生故障時隻丟失一條命令。
但是由於操作系統中執行寫文件操作代價很大,Redis提供了配置參數,可以對完全性和性能取折中,設置不同的配置策略。
但是重放AOF日志相對於使用RDB來說還是慢很多。
Redis4.0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帶來了一個新的持久化選項——混合持久化。
混合持久化是指進行AOF重寫時子進程將當前時間點的數據快照保存為RDB文件格式,而後將父進程累積命令保存為AOF格式,最終生成的格式如下圖所示:
將RDB文件內容和增量AOF日志文件存在一起,這裡的AOF日志不再是全量日志,通常這部分AOF日志很小。
於是在Redis重啟的時候,可以先加載rdb內容,然後再重放增量AOF日志,就可以完全替代之前的AOF全量文件重放,重啟效率會得到大幅度提升。
4. Redis持久化相關配置
下面總結一下Redis4.0版持久化相關的配置及其含義。
配置項 可選值 默認值 作用
save
save
save 900 1
save 300 10
save 60 10000
save “”:禁用快照備份,默認關閉
save 900 1:在900秒內有1個key被改動,自動保存到dump.rdb文件中
save 300 10:在300秒內有10個key被改動,自動保存到dump.rdb文件中
save 60 10000:在60秒內有10000個key被改動,自動保存到dump.rdb文件中
以上3中條件任意一種被滿足就會觸發保存
stop-writes-on-bgsave-error
yes/no
yes
開啟該參數後,如果開啟了RDB快照(即配置了save指令),並且最近一次快照執行失敗,則Redis將停止接收寫相關的請求
rdbcompression
yes/no
yes
執行rdb的時候是否將string類型的數據壓縮
rdbchecksum
yes/no
yes
是否開啟rdb文件內容的校驗
dbfilename
文件名稱
dump.rdb
rdb文件名稱
dir
文件路徑
RDB和AOF文件存放路徑
appendonly
yes/no
no
是否開啟AOF功能
appendfilename
文件名稱
appendonly.aof
AOF文件名稱
appendfsync
always/everysec/no
everysec
fsync執行頻次,上邊有說到
no-appendfsync-on-rewrite
yes/no
no
開啟該參數後,如果後臺正在執行一次rdb快照或者aof重寫,則主進程不再進行fsync操作,即使將appendsync配置成always或者everysec
auto-aof-rewrite-percentage
百分比
100
和auto-aof-rewrite-min-size配和使用,下面會講解
auto-aof-rewrite-min-size
文件大小
64M
當AOF文件大於64M時,並且AOF文件當前大小比基準大小增長了100%時會觸發一次AOF重寫。
aof-load-truncated
yes/no
yes
AOF以追加日志的方式生成,當服務端發生故障時會有命令不完整的情況。
開啟該參數後,在這種情況下,AOF會截斷尾部不完整的命令繼續加載,並且在日志中給出提示。
aof-use-rdb-preamble
yes/no
yes
是否開啟混合持久化
aof-rewrite-incremental-fsync
yes/no
yes
開啟該參數後,AOF重寫時每產生32MB數據執行一次fsync
5.總結
Redis是內存數據庫,機器故障或重啟之後,內存數據全部丟失,所以需要持久化來保證數據安全。
Redis提供了快照RDB和AOF日志同步兩種方式進行數據持久化,快照RDB實現原理是Copy On Write,優點是機器加載速度快,缺點是執行緩慢,QPS高的情況下會丟失大量數據;AOF則是將命令一條條的有序存放到日志文件中,優點是盡可能少的丟失數據,缺點是日志文件重放緩慢,日志文件會很大,可以通過重寫AOF日志來實現,另外提供了這種的配置方案異步執行fsync操作。
生產環境中推薦使用混合持久化,這種方式綜合了RDB和AOF兩種方式的優點。
文章最後總結了一下Redis持久化配置項。
本文是筆者學習Redis持久化的總結,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幫助。
從0開始設計Twitter系統架構
『超贊』技術架構的戰略和戰術原則
企業架構及典型設計、業務域設計
超詳細的秒殺架構設計,運維,了解一下
圖解:電商支付架構設計
架構必知:深入理解Linux I/O系統
免責聲明:
本公眾號部分分享的資料來自網絡收集和整理,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屬於原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公眾號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學習交流使用,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文章內容涉及侵權,請聯系後臺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