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告訴我們,拯救人類的咒語就是『愛』。
的確,社會越是在分崩離析的邊緣,人類之間越是有不可跨越的阻礙,我們越忍不住回到那些最基本、最真理的層面去汲取能量——比如說,愛。
愛的歷史幾乎與人類的歷史一樣長。
愛很容易被談論,因為我們總是生長在某一種愛的傳統之上。
愛又很難被談論,因為古希臘時代的愛,與自由市場經濟中的愛,與作為每一個人獨一無二的『個體化標志』的愛,怎麼可以一概而論?
今天從汪民安教授的新書『論愛欲』中選摘了十二段論述,翻閱『愛』這一概念在不同時期、不同文本中的發展與變形,從某一切片窺探愛與其他事物的關系。
即使對愛的認知一直在變化,愛也有自身的高潮和低谷,但愛本身的可能性一直伴隨著我們;這是今天可以獲得的最基礎的安慰。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單讀公眾號
編輯:菜市場
『論愛欲』《節選》
作者:汪民安
01
身體之愛,是愛的最初級的開端,愛每上升一步,就是對身體之愛的離棄。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要將身體之愛和真理之愛進行對抗。
它們無限地遙遠,但並不是水火不容。
愛是從身體發端的。
電影『卡蜜兒·克勞岱爾』
02
如果愛完全是自主的話,如果愛本身完全來自人的現實選擇的話,那麼,愛的突降、經驗和失去,也變成一個自主的問題。
一旦愛在自己的內在性中運轉,它就鏟平了神聖超驗的一面,就完全局限在人性內部。
愛如此地自主,它的目標脫離了社會性的外在框架,甚至脫離了婚姻和生育,愛的目標就是愛。
在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的愛情故事中,幾乎都沒有涉及生育和婚姻的話題。
他們獨自生活在絕對的愛情經驗中,非婚姻和非生育的愛情中。
生育和愛沒有關聯。
彼特拉克和所愛的人沒有生育,他和不愛的人才有生育,同樣,但丁隻在不愛的時候才進入婚姻,他隻和不愛的人生兒育女。
就此,愛不是通向永恒的手段和媒介。
愛的意義就在愛的體驗本身。
生命的意義也在愛的體驗本身。
在某種意義上,愛變成了人性的實質。
人的特殊本質就是愛,人是因為愛,因為愛另外的人,愛橫向的脫離了上帝、脫離了神聖之愛的鄰人而存在。
電影『默文·卡拉』
03
愛,催熟了詩歌,準確地說,催熟了十四行詩。
同時,這種文學風格也全面、深邃和不屈不撓地展示了各種愛的經驗。
這是愛和文學的相互強化,可以說,失戀催生了現代詩歌,文學是逝去了的愛的第一個補償和安慰。
04
我們在這裡能發現薄伽丘對愛欲的態度:愛欲是人的一種本能,是生命的本能,它是自然的,它內在於人的身體。
它就是身體的能量本身。
只要有身體,或者說只要有生命就有愛欲。
它是永恒的沖動,不可能被清除掉,它無法被遮蔽,無法被壓制,無法被訓誡。
無論是上帝的壓制、空間的壓制、理性的壓制還是語言的壓制。
它不會沉默,它會猛烈地不可遏制地自然地湧現。
這是內在於人性本身的愛欲。
在這個意義上,薄伽丘是一個朴素的弗洛伊德主義者。
兒子的這種愛欲,是生命的起源和本質。
這種愛欲就是日後弗洛伊德所說的力比多。
電影『土耳其狂歡』
05
斯賓諾莎對情感和愛的理解實際上打開了愛的流動性的一面。
愛的特點不是有一個不變的本質,它的本質恰恰是有可變性,是力的變化過程。
愛,從斯賓諾莎這裡開始,脫離了一種永恒性訴求。
愛不再將永恒和不變作為目標。
愛恰恰是易變的。
海枯石爛的愛恰恰是對愛的誤解,是對愛的剝奪和壓制,並沒有所謂的理想之愛和永恒之愛。
就像蒙田所說的那樣,當你愛一個人的時候,你就想到有一天你會恨他;當你恨一個人的時候,你會想到有一天你會愛他。
愛僅僅是一種情感上的快樂,但是,是一種可變性的快樂,是一種多樣性的快樂,也是一種可以隨時消失的快樂。
電影『男朋友』
06
愛的悲劇就在於愛者無法擺脫他的先前關系來愛,無法從一個先在的共同體中單獨走出來而愛,無法以一個絕對的清白的獨立個體來愛。
電影『花樣年華』
07
在某種意義上,一個沒有得到愛的人,或者是從未得到愛的人,沒有在愛情中沐浴過的人,沒有得到真正的愛的回應的人,就是從未被真正地承認的人,也就是沒有得到最後的、最絕對的、最高級的承認的人,也可以說是從未體會到最高尊嚴的人。
有各種各樣的承認,有愛的承認,還有權力的承認,但是愛的承認是最高的承認。
如果說,政治就是安排和組織人與人在一起生活,那麼,愛的政治應該是被創造出來的終極政治,一個激勵愛的政治就是一個相互承認的人性實現的政治。
電影『迷途』
08
對於黑格爾來說,愛從根本上就是消除兩人的差異,是兩個人各自消除獨特性而徹底地合並在一起。
愛就是合二為一。
如果存在差異或者分歧,就不可能相互承認。
對於人的開端而言,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要獲得承認,隻能是強迫性的,隻能借助戰爭,戰爭的勝利者迫使失敗者承認他。
而黑格爾還有一種理想之愛,種非強迫性的承認之愛。
黑格爾把他的哲學與理想的愛結合起來,他的所謂的『揚棄』,就是否定自己過去的某一部分東西,借助這種否定而獲得某種新的肯定。
愛首先是以對自己的否定為條件的。
電影『羅馬的房子』
09
巴迪歐所講的愛導致的結果,和阿裡斯托芬黑格爾完全相反,這不是合二為一,而是一分為二。
這樣的兩人之愛就建立了一種新的不同於先前的一個人的生活,這是『二』的生活,是對先前的單一生活的爆破和決裂。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將愛理解為自我身上所發生的斷裂性的事件。
作為事件的愛就是斷裂,愛作為一個事件徹底改變了你本身。
但是,當愛的事件發生了,當斷裂發生了,當劇烈的震蕩開始晃動你、撕裂你的時候,你要勇敢地抓住愛,要對這愛進行清晰的敘事和厘定,也就是說,你要站出來做愛的主體,要將此刻的愛的事件敘述和宣稱為你的真理,要忠誠於這一愛的事件,要忠誠於這一真理,要做愛的忠誠主體。
在愛這一事件中,主體、忠誠和真理都必不可少,是愛的全部程序,也是事件的一般程序。
這種愛的生活,實際上也是最小的公共生活。
巴迪歐認為,這樣的生活就是共產主義生活,生活就是最小的共產主義生活,愛實現了最小的共產主義。
在這個共產主義中,愛讓自己永遠活著,愛的主體也讓自己作為一個人有尊嚴地活著。
電影『激情』
10
羅蘭·巴特解釋他為什麼要寫作。
寫作就是為了被愛,就是為了獲得一個陌生人的愛,就是為了尋覓一個遙遠的、完全不知道的地方的陌生人的愛。
電影『面子』
11
也就是說,愛情像一個語法模式那樣先驗地存在著,人們是按照這個愛情模式去談戀愛,去想象愛情,去習得愛情,去實踐愛情。
不僅僅是個體按照這種模式去習得和實踐,整個社會也遵循這種愛的模板:『有那麼一些人,如果他們沒聽到過別人談論愛情的話,是絕不會成為戀愛者的』
12
就像人們越來越願意按照市場來做各種選擇一樣,人們開始在自由市場框架中訓練和學習愛與婚姻。
人們將經濟盤算引人愛情編碼中。
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的特殊之處在於將勞動力轉變成商品,而資本主義的愛的法則是將個人的身體轉化為商品。
人們都有各種標準來計算自己的價格:年齡、身體、形象、職業、物質財富,以及整個人所特有的魅力光暈,這些都是情愛市場交換的砝碼。
市場也毫無意外地為愛開辟出一塊嶄新的面對面的協商空間。
在網絡、電視,甚至在某些特定的現實公共空間中,無數的人在這個愛的市場空間徘徊選擇,他們在找一個合適的伴侶商品。
一旦無法成交,人們寧可待在自己的空間,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在這個空間中,每一次個人自由的愛和婚姻的選擇,每一次特立獨行、出乎意料的選擇,每一次看起來具有社會爆炸性的愛戀選擇,其背後都聳立著精心計算的市場交換格柵。
愛,不再有任何風險,愛無處不在,但愛也無處存在。
電影『卡比利亞之夜』
本文摘選自
『論愛欲』
作者:汪民安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22-7
知識 | 思想 鳳 凰 讀 書 文學 | 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