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霧霾不能用『短期內不會致命』聊以自慰。

我們在霧霾中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空氣中PM2.5爆表嚴重,

家中的空氣凈化器更是形同虛設,

昨天,小編的朋友圈更是被各地小夥伴的『謎之霾』刷屏。

今天,本以為2017年的第一場雪可以用微薄之力驅散一點點霧霾,

然並卵,據天氣預報說這次的跨年霾要持續到本周日《1月8日》

……

霧霾常有,而初感漸逝。

對於霧霾,我們應該怎麼做?

面對霧霾不能用『短期內不會致命』聊以自慰。

霧霾常有,而初感漸逝。

從2011年開始,霧霾逐漸被大眾知曉。

從一開始的每一次污染、每一次『爆表』都足以引發公眾的恐慌、憤怒,到如今,生活在霧霾中的人們似乎已經習以為常,甚至關於調侃霧霾的段子也淡化在曾經熱鬧紛繁的『朋友圈』。

霧霾頻襲之下,我們的生活方式甚至『隨霾而變』。

當清晨的陽光變得朦朧,我們唯留輕嘆;當遠處的高樓若隱若現,我們視而不見;我們戴上防霾口罩,我們購置空氣凈化器……面對『老朋友』,我們似乎少了犀利,多了談資。

甚至有人調侃道:『連續幾天看不到‘霧霾’都覺得不正常』,這是何等的可怕和悲哀!

笑容能夠消除人們臉上的冬色,而麻木卻是最壞的選擇。

對於霧霾,我們應該持有一種淡定、樂觀的態度,但這種淡定、樂觀的背後,不應是以一種盲目靜默適應著這個霧霾鎖城的世界。

切忌在對霧霾逐漸『習慣』之後,對空氣重污染不以為然、麻木不仁。

如果我們從高度敏感、焦慮不安變得放鬆警惕、麻木怠惰,那將是比霧霾和空氣污染更大更致命的危險。

在一定程度上,公民的態度和關注點,決定著國家政策的導向和地方政府努力的方向。

盡管霧霾帶來的巨大危害已經成為社會共識,但當我們以『短期內不會帶來致命後果』聊以自慰,抱著『幾十年後的事情誰說得清』的僥幸心態時,就為霧霾繼續肆虐打下了最好的『群眾基礎』。

以此為傳導,一些地方政府是否會因為我們的『寬容』而淡化認知,放鬆警惕,繼而影響政策執行?這值得我們思考。

我們都知道,霧霾的形成是長期不合理的生產生活方式積累後的結果,治理霧霾也不是短期就能實現,治理霧霾的確需要時間。

然而,這並不應該成為借口,更不應該成為麻木自我的『擋箭牌』。

近年來,霧霾指數成為各級政府信息發佈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人們生活出行的參考數據。

但我們應該認識到,霧霾指數不隻是一組組冰冷的數字,它事關國家命運、人民幸福,它凝結著人們的疼痛與期待。

對於霧霾治理,各級政府部門不應隻靠『等風來』為尷尬處境解圍,而應該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尋根溯源,拿出勇氣、智慧和資金,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協調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不再因霾而憂,把建設美麗中國、提升人民幸福指數,放在心間,落在政策,付予實踐。

摒棄麻木,治霾可期。

無論對於公民、企業和政府,面對霧霾既是直接的承受者,也應當是有力的行動者和擔當者,都應當時刻保持警醒,不要讓麻木成為延緩霧霾治理的催化劑。

在抱怨和憤怒過後,我們在治霾之路上,更需要決心與堅韌。

大家都在看

來源/中國婦女報

作者/中國婦女報、中華女性網記者 韓亞聰

編輯/肖婷

美編/李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