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手槍棒,是上世紀70年代初在常德地區流行的一種帶有刺激性的男孩遊戲。
其玩具是:娘棒一根,雜木材質,鋤把大小,30—50厘米不等;兒棒一根,也是雜木材質,鼓棒粗細,長約20公分。
玩法:兩三人、三五人都可玩,如果人再多些,可分組玩。
遊戲開始,選一塊空曠之地,在地上刨個小坑《或撿兩塊石頭並排放好》,然後將兒棒平放在小坑上。
遊戲者將娘棒插入小坑,待對手在其正對面適當位置站好後,躬腰屈膝,雙手緊握娘棒使勁一掀;兒棒在空中劃出一條弧線,對手如果在兒棒落地前接住了兒棒,則遊戲終止,雙方交換角色;如果沒接住,則持娘棒者將娘棒放在原來兒棒的位置,對手拾起兒棒,瞄準娘棒丟去,如果打到了娘棒,則遊戲終止,由對手從頭開始;否則,遊戲繼續,遊戲者將娘棒和兒棒握於一手,輕輕一揚,將兒棒拋在空中,待兒棒垂直下墜的一瞬間,娘棒猛擊兒棒,努力讓兒棒飛得越遠越好。
最後,用娘棒丈量從兒棒落地處到小坑的距離《多少棒》,棒數多者為贏。
這個遊戲有一定的危險性。
在一場師生遊戲中,我的啟蒙老師被兒棒紮傷了眼睛,以致後來失明。
我在一次遊戲時,沒接住兒棒反而被兒棒打傷了額頭,鮮血直流。
好在老師很有經驗,找來一把石灰,和成漿後敷在受傷處,隆起一個小白包。
呆在老師的住房裡休息,那鬧鐘坨坨上映出的受傷後的大頭滑稽像,至今讓我忍俊不禁。
而如今額頭米粒大小的傷疤,正是童年打棒遊戲最直觀的歷史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