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湖南衛視因《快樂大本營》欄目主持人收受嘉賓粉絲禮物而被央廣點名批評,一直被公認的娛樂圈的『老好人』——何老師更是首次被點名批評。
原因如下:
一位粉絲‘好心辦壞事’,在為自家愛豆謀求『特殊照顧』之時,過於『明目張膽』。
直接給主持人何炅送了五條足金‘小黃魚’,一時間這份禮物變成了『燙手山芋』,而該行為也上升到了法律和道義層面。
然而,早在該問題被爆出之前,娛樂圈裡粉絲因追星,直接或者間接為自己愛豆打榜、送禮的情況已然成為了一種約定俗成。
尤其是在當下流量為王的時代,哪位明星的粉絲足夠有經濟實力,即使沒有演技,也能幫助其在娛樂圈站穩腳跟。
而由此衍生出來的送禮法則也一直都成為了不成文的灰色法則。
不過這都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除非主辦方真的要求太過於明顯而翻了車、或者粉絲的送禮的性質太過於明顯而暴露,該行為也就無可厚非了。
畢竟,送禮,它是一個無可厚非的事情。
一個願意送,一個樂意收。
但你若是將它上升到道義層面,也不完全正確。
因為,有些時候送禮人可能禮物本身就是一種無法用金錢衡量的情誼、又或者僅僅是一種不求回報的贈與行為,而收禮人可能僅僅是因為覺得稱心如意、無傷大雅便收入囊中。
因此,送禮人無論是出於什麼目的,不可否認的是:送禮真的能夠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古話說:千裡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關於禮物,其實可以看作是送禮人與收禮人之間心理溝通的橋梁。
所以,今天就來跟大家談談送禮與心理學之間的關系。
01來而不往、非禮也
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互通往往就是依靠一個詞:『禮尚往來』!正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
逢年過節會送禮、結婚生子會送禮、升學建房會送禮、托人辦事會送禮、給領導同事也會送禮。
其實你仔細想想就能夠發現:送禮已經成為一種文化植根於中華大地上幾千年了!
禮多人不怪,為什麼?僅僅是一種投其所麼?只要對方覺得開心,自己就開心,就是在尋開心麼?
當然不是!心理學上一個詞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送禮能夠盛行,為什麼送禮是一種人際交往的生存法則——互惠心理。
所謂投桃報李。
倘若你收下了一份你心儀的禮物,你肯定會下意識地想著相對地回饋給對方。
當自身覺得自己『拿人手軟,吃人嘴短』的時候,我們就必須想著報答對方,這樣心理才會平衡。
《當然除開那些忘恩負義、本就是吃白食的人》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送禮其實是有用的。
畢竟這個社會,我們都相信,沒有從天而降的好處,一切都是等價交換。
受之於人=受制於人。
因此誕生了互惠心理,它是行為人規避風險的預前性行為,也是接收人一種不言而喻的默認行為。
送禮的本質在於,我們送出去的不僅僅隻是禮品的價值,更重要的是這種行為是情感的表達和寄托。
具體到人際關系當中,送禮也是免不了的,然而,送禮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也是一門藝術:送給誰,送什麼,怎麼送都具有奧妙,絕不能隨心所慾。
02送禮講究投其所好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講究利益互等,互為平衡,有需求有付出這樣的相處模式才會讓人感到舒服。
怎樣才能夠證明價值互益?很簡單的溝通方式就是送禮,而送禮講究的就是『投其所好』。
無論你是有求於人也好,還是聯絡感情也罷,送禮都是不二選擇,而投其所好就成為了送禮的首要原則。
別人喜歡什麼,你就送什麼,價值不大不小,卻讓人盛情難卻、也讓人慾罷不能,這才是禮物的功效所在。
不同的禮物代表著不同的寓意,無論是在親朋好友、還是領導同事、亦或是戀人之間,禮物的選擇都是一種拉近情感的方式。
這些可以被看成是情誼和溫柔象征的禮物,往往就成為了打開人際交往的第一把鑰匙。
03真誠和禮節相伴而行
送禮可能是一種投機取巧的走捷徑的方式,因此,人與人之間想要長長久久地交流發展下去,就少不了兩個字:真誠!
有很多時候,我們為了迎合他人、打通關系,不得不變得世故圓滑、八面玲瓏,可是當我們在一段關系中選擇駐足和長遠發展的時候,就絕對不能忘記自身的態度。
這個時候,禮物就不僅僅傳遞著等價交換的信號,更多的還是飽含著你對對方的付出和情分,這份真誠就成為了你們之間難以割裂開來的交際線。
正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冥冥之中遵從著這些默示的法則,因此也才會有送禮文化的盛行,它也才能經久不衰。
寫在最後:
我們並非鼓勵在當下規則社會中要通過送禮來打破規則,隻是想說,社會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復雜。
人情世故、處事為人,多一份變通,多一種可能,當然這一切的一切,需要建立在法律的規則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