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無論是網絡還是現實生活中都充斥著一個詞:『躺平』。
我個人對『躺平』一詞的理解:大概是自己再怎麼努力都可能無法改變眼前的生活處境。
與其勞心勞力卻依舊平平無奇甚至是不堪,不如順其自然,至少,身體還行,頭發也還好。
對此,不少人認為:生而為人就該為自己的人生努力一次。
也有不少人認為: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當然,我更贊同前者,努力過後,不管成與敗,至少不枉來這世間走一遭。
同時,我有更多的話想對後者說,因為,他們選擇躺平的背後,更多的是經歷過數次失敗和挫折後,向現實低下了自己高貴的頭。
他們其中一部分人,待人和善,做事沉穩,最後卻過得不如那些還沒自己努力的人,在這部分人眼裡,他們輸掉的原因,是因為:運氣、機遇、背景、人脈,而不是自己真的不如別人。
在這裡,我想對你們說,運氣、機遇、背景、人脈等等這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可能是我們一直以來,錯把自己的『缺點』當成了『優點』,才導致我們錯過了運氣、機遇以及人脈。
01
先分享一個我們村『首富』發家的故事。
2015年春節,村裡比往年更熱鬧一些,因為村裡有個在廣東創業開廠的老板回去了,每家都送了小包的年貨,也正是這個老板,造就了村裡的第二個『有錢人』。
當時,我們村以及周圍村子的年輕人大多選擇到大城市打工,家裡的土地荒蕪了不少,畢竟,老年人種不過來。
這個老板就和他從小玩到大的兩個兄弟說:
『你們反正要在家照顧老小,不如把那些沒人種的地承包下來種辣椒、玉米,你們誰要幹,啟動資金我借給你們,幹得好比打工強多了』
跟那位老板坐在火爐旁的兩個中年人,都是種莊稼的能手,勤勞、朴實,也正是大家性格相近也才走得近,即便有人做了老板,大家還是兒時的兄弟。
這時,老板的其中一個兄弟發言了:『只要你信得過,我幹!』
『你呢?幹不幹?』老板把目光投向了另一個兄弟。
『我再想想,和家裡人商量下!』另一個回答道。
接下來的聊天也就由三兄弟變成了兩兄弟的對話,有一個成了聽眾。
那個說幹就幹的男人談起了自己的想法和計劃,從對方堅定的目光中,老板仿佛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
02
過完年,老板給了那個中年人一筆錢,也讓對方寫下了借條。
說要再考慮的那個中年人,自始至終都沒有再和他那個老板兄弟提起自己要去承包土地種的事,當然,他給自己這位老板兄弟備下的土特產,並不比那個借錢的中年男人少。
幾年過後,那個承包土地的中年男人成了村裡的『首富』《除開工廠那個老板外》,而那個當年說考慮一下的中年男人,成了他兄弟的好幫手、種地幹活帶頭人。
原本我以為,這就是機遇,有的人抓住了,有的人卻眼睜睜看著機遇溜走!
可在我打工多年後,觀察到身邊有著這樣一種奇怪現象:
有的人明明能力不錯,做事也很沉穩,接人待物也有禮有節,這樣的人一直在基層做得穩穩的,相反,那些相處起來並不是那麼讓人舒服,也並不是那麼讓人信服的人,卻成了那些待人和善、做事沉穩之人的上司。
難道真的是運氣、背景、人脈、機遇這些在背後影響著一個人的發展嗎?
03
可以說是運氣、背景、人脈、機遇這些影響著一個人的發展,然而,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東西,其實是由我們自己的行為延伸出來的。
感受一下這個場景:
在廣東開廠的老板回到村裡,想要幫助自己的兩個兄弟時候:
一個的沉穩表達出來的是自信、是堅定,另一個的沉穩,更多的表現出來的是思前想後、猶豫不決。
在公司裡給老板匯報工作的時候,看看兩個人的表現:
一個是直面問題,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另一個則表現的含蓄了很多,哪怕是一些可以直面的問題,卻被其說得很含蓄。
而這種怕說錯話,怕得罪人的含蓄,恰恰給人一種沒有擔當、不夠自信的印象。
久而久之,我們以為的與人為善,勤勤懇懇,更多的隻是自己活得心安理得罷了。
由此,那些自己所羨慕的、別人擁有的運氣、機遇、人脈,更重要的不是別人先天就比我們擁有得更多,而是別人慢慢的把握住了我們錯過的東西而已。
綜上所述:
做人做事能與別人共情自然是好事,但,在人際交往中,過分地表現出『與人為善』,則有可能讓我們變得唯唯諾諾。
一個人見到你就唯唯諾諾,和你說話就唯唯諾諾,你會怎麼想?
可能更多的人會想:
這人會不會是做了什麼錯事?還是做了對不起我的事?甚至,是不是馬上要求我幫他什麼忙?
而很少會想:這麼實誠的人,我得好好拉他一把!
所以,善於適時地、恰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
當然,我們所表達的,一定是我們有用心思考過後的結果,而不是不過大腦地信口開河 。
老話說得好: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我們如果沒有過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那麼,更多的是自己身上出了問題。
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建議更多的從自己的行為開始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