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來說一下什麼是生子不舉,這在當時是個習俗,多在農村流行,意思是生了孩子不養育,把嬰兒溺死或者扔掉。
這個習俗最初是來源於一個民間傳說,說在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不詳,不吉利,所以這個『子』就是指的男孩。
不過來口口相傳就變成了孩子,包括男孩子和女孩子,而且也不單指五月初五了。
『生子不舉』的這個現象存在的時間和流傳的地域都是令人相當吃驚的,極大的影響當時人口的繁衍,關鍵是這種現象完全出於農民的自發行為,沒有任何來自官府的限制。
在南宋當時是非常鼓勵生孩子的,發展人口能夠提高生產力,增加稅收,增強國力,抵禦入侵。
而且南宋時期的佛儒道融合一起的理學已經形成了體系,這極大影響著人們的思想,違背了這一原則的『生子不舉』不但是『無道』更不利於治國利民。
但就算是這樣,『生子不舉』之風依然盛行甚至成為了一種理念。
『多子多福』是封建社會根深蒂固的一種觀念,婦女不孕和墮胎被視為不詳,所以在既沒有辦法避孕和有沒辦法不生的情況下隻能是采取生下來就溺死或者遺棄的策略,要知道當時的農村婦女生育都在八九胎左右,根本沒能力撫養。
再者,南宋土地的兼並非常嚴重,大部分農民沒土地生存不了,更別說養活孩子。
還有當時的賦稅也是很嚴苛的,南宋本就處於一個內憂外患的時期,人戶每歲按丁輸納錢米和絹,這就是所謂的『身丁錢』,農民更是不堪重負,所以本質上來說,『生子不舉』的現象長期存在還是因為政府的救濟措施不力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