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風霜·第86期·宋史 文案/沐小瞳 圖片/沐小瞳》
南宋末年,民間出現了『生子不舉』這一現象,人們把剛出生的孩子扔掉或者溺死。
最初民間隻是流傳,五月初五生子不吉利,所以扔掉那天出生的男孩。
不過隨著時間推移,時間不僅限於『五月初五』,『子』也不僅限於『兒子』;無論何時出生的孩子,不管性別男或女,在當時,都有被扔掉的可能,這對當時人口繁衍、經濟發展都造成了嚴重影響。
那麼,在認為『多子多福』的封建農耕時期,到底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首先,南宋末年土地兼並越來越嚴重,許多農民無田可耕,自己養活自己都成了巨大的問題,更別說家裡再多添一碗口糧,因此,農民不得不控制家裡的人口。
再者,古代的醫療條件比較差,缺乏科學的避孕方式,許多人在沒有條件的情況下懷了孩子以後,隻能等到孩子出生後,再奪他們的生命;而且在古代,墮胎被認為是不祥之兆,受因果輪回報應,更是讓這一現象盛行。
平民百姓如此做法尚可理解,但是許多權貴也有這種現象,不過據說他們是怕家產分散,他們都家大業大,太多的子嗣到後來肯定會涉及到關於家產的各種爭搶,而這也會導致家道中落。
實際上,為了遏制『生子不舉』這一現象。
南宋朝廷花費了不少力氣,朝廷采取了很多獎罰措施來鼓勵生育,然而,因為需要救助的人太多,朝廷往往供不應求,而這一現象也給南宋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
想了解更多歷史知識和歷史人物嗎,趕快關注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