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看來,為官者見賢人不舉,就是不稱職。

『憲問篇』記載了公叔文子推薦其家臣僎與自己同朝為官的故事,得到了孔子高度評價。

這件事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自古以來能放下一切負面因素,真心舉薦賢得之人,特別是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好的人,是一件很難的事。

能這樣做的人也不會太多,所以難得出現一個,孔夫子都要專門給予表揚。

對於不能做到的人,平常人也就罷了,對於為官者,孔子將問題的高度直接提到了稱不稱職的高度,『論語.衛靈公篇』第十三章就記載了他評價臧文仲的一句話,其原文是: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臧文仲,姬姓,臧氏,名辰,謂臧孫辰,謚文,故死後又稱臧文仲。

也是春秋時期魯國一位非常有才能的大夫,就是『公冶長篇』中為祭祀用大龜建豪宅的那個人。

後世對他評價認為他在齊桓公始霸、齊魯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對魯國的發展和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也以說是一位賢臣。

結果因為這件事被孔子評價為『竊位』,朱熹註釋『竊位,言不稱其位而有愧於心,如盜得而陰據之也』,所謂竊位就是身居其位,而其才德並不相稱,就如同盜得財物私自據為已有時的有愧於心。

在孔子看來,為官者見賢人不舉,就是不稱職。

柳下惠大家應該很熟悉,就是『坐懷不亂』的那位。

其實柳下惠三個字都不是他姓名中的字,姬姓,展氏,名獲,字子禽《一字季》,因為是魯國柳下邑人,謚號為惠,故被後人稱之為柳下惠。

被孔子稱之為『被遺落的賢人』,被孟子尊為『和聖』。

曾任魯國士師,掌管刑罰獄訟之事,因為支持以直道事人,被多次撤職。

作為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范,其故事廣為傳頌。

本章的譯文是,孔子說:『臧文仲身居高位卻並不稱職!知道柳下惠是一個賢德之人,卻不舉薦他與自己一起為朝庭效力』

在孔子看來,臧文仲在魯國從政為官,如果不知道誰是賢德之人,就是為官不明。

如果明明知道誰是有賢德之人,而不舉薦,就是故意壓制賢德之人。

為官不明是小過,壓制人才則是大罪。

所以孔子評價臧文仲不仁,而且批評他身居高位卻不稱職。

有『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說法,武無第二好理解啊,不服氣直接比一場,誰躺下誰就輸了唄。

為什麼文無第一,在無法明確標準的前提下,自負是很多文人的特質。

歷來文相輕嘛,誰者不服誰,即使大家都說他的學問比我好,能力比我強,想讓我低下高貴的頭顱,那是不可能的。

是那一點點淺薄的自尊在作祟?還是別的什麼原因呢?由此可見公叔文子推薦其家臣與自己同朝為官是多麼難得。

舉薦是一個方面,在現代社會培養同樣重要。

現代企業管理後備人才的培養效果始終是一個人領導能力的重要評判內容,但是很多人容易忽視的往往就是這一點,任何情況下並不是自己成為企業離不開的專精尖人才就是成功,這種情況反映出的經常是大局觀的缺失。

自己一個人能幹不是本事,真正的本事是讓大家和你一樣能幹,而且還願意和你一起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