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道;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這句話出自清代學者王永彬所著的『圍爐夜話』。
中華民族有著源遠流長的孝道文化:縱觀世界諸國、翻遍世界史冊很難再找到有哪個國家或民族能像中華兒女一樣如此看重『孝』的。
『孝』對於中華兒女不僅是一種道德規范,而且已經成為一種流淌在所有華夏兒女血液中的根深蒂固的孝文化。
孝被中華民族視為最值得稱贊歌頌的美德善行,而與之對應的則是被視為萬惡之首的淫。
今天我們一提到『淫』這個字眼就會聯想到不正當的男女關系,然而古漢語中『淫』這個字眼的含義卻和今天有所不同。
在『書·大禹謨』中解釋『淫』的含義為『過也』。
在『詩·關雎序』中解釋道:『淫者,過也,過其度量謂之為淫』。
由此可見『淫』這個字眼在古漢語中最初的含義就是指的過度。
在范仲淹的『嶽陽樓記』中有一句『若夫淫雨霏霏』。
這裡的『淫』指的就是過度、過量的意思,所以淫雨就是指的下個不停的雨,而『若夫淫雨霏霏』的意思就是指的陰雨連綿不斷。
後來『淫』這個字眼逐漸被用來形容人的慾望超過了必要的限度,也就是說這時的『淫』指的是放縱慾望。
再後來『淫』這個字眼又被用來特指放縱在男女之事上的慾望,這才有了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這層含義。
『萬惡淫為首』中的『淫』就是指的放縱慾望的意思。
這裡的慾望並非特指男女之間的色慾,而是泛指人的一切貪慾。
無論是貪財、貪色、貪名利、貪小便宜還是貪別的什麼只要超過了必要的限度就屬於『淫』的范疇。
人的本性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自私和貪婪。
這裡所謂的『自私』和『貪婪』並非貶義詞,當然也不是什麼褒義詞,而是一個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中性詞。
何為私?何為公?不知大家是否發現了這樣一點:中華先民造字之時』公『字的一半正好對應』私『字的一半,這不正說明古人想告訴我們』合眾人之私即為公『。
事實上我們人類很多高尚情懷中包含著自私的因素。
愛國主義愛的是自己的祖國,孝順父母孝的是自己的父母。
我們可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我們會不會把別人家的老人、孩子當成自己的父母、孩子一樣看待?
同樣熱戀中的情侶會不會把自己的戀人放置在一個和普羅大眾蕓蕓眾生平等的位置上呢?難道愛情不就是把自己的戀人當成自己的唯一、自己的世界,那麼難道這是錯誤的嗎?其實大到一個國家也是如此:利比亞撤僑行動中中國作為一個國際上負責任的大國本著人道主義精神幫助12個國家撤出了2100名公民;也門撤僑行動中中國協助撤離了225名外國公民。
然而在這兩次撤僑行動中也始終堅持優先救助中國公民的原則。
毫無疑問生命是平等的,然而在災難面前優先救助自己的親人難道不是人之常情嗎?事實上我們普通人的親情、愛情、友情都是自私排他的。
可當大家把對自己親人的愛推己及人『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時每個普通人的情感就升華為一種人間大愛。
其實有私心並不可怕,怕的是為追逐私利而不擇手段。
在自然狀態下物種隻會簡單屈從於最為原始的趨利避害屬性,然而人類所不同於動物之處恰恰在於我們在自然屬性之外還有社會屬性。
動物可以一輩子過著獨居生活,然而人卻是社會的人。
馬克思曾在『1844年手稿』中以較大篇幅闡述了人與社會的關系:《一》社會性是人類發展的一般性質;《二》應當避免把『社會』同『個人』割裂開來;《三》個人存在和社會存在的辯證關系。
人生於世總處於各種社會關系中:親子關系、夫妻關系、朋友關系、上下級關系……人總是生活在一個集體之中的:這個集體可以小到一個家庭、一家公司,也可以大到一個國家。
個人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是以自己所處的社會條件為前提:單個的人是為了別人而存在,同時別人也為了他而存在。
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是個人應當如何協調與集體中其他成員的關系。
在一個集體中每個成員都會追求自己的利益,然而在良性氛圍中每個人都知道逐利的邊界是他人的利益。
如果每個人為追逐私利而不惜侵犯他人的利益就必然會產生一系列惡行。
古人所謂的『淫』恰恰是指那種為滿足自己的貪慾而不擇手段的極端自私自利的行為:某個貪官為滿足對財富的貪慾收受賄賂是淫;某個已婚人士為滿足對男女之事的貪慾而出軌是淫;某個藝人出於貪慾而偷稅漏稅也是淫……
甚至我們也不必如此上綱上線,就說我們日常生活中親朋好友去餐館吃飯。
有些人明明知道點的一桌子菜根本就吃不完,可為了撐面子還是非得點那麼多。
這時超過自己飯量的那部分被浪費掉的糧食實際上就屬於淫的范疇。
現在中央所提倡的光盤行動恰恰就體現了一種對淫這種行為的反對——遏制這種不必要的奢侈浪費之風,遏制超過必要限度的面子慾望。
所以『萬惡淫為首』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是:萬惡之首莫過於對慾望的放縱。
慾望本身其實並沒錯,錯在不加節制的放縱。
貪婪可以說是一種人與生俱來的本性:過去我們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時就想著有朝一日能吃飽飯,等我們吃飽飯以後就想著能天天有肉吃,等我們吃上肉以後就想著有朝一日能買房買車……事實上回顧中國過去幾十年間的社會發展歷史不就是如此嗎?
如果人人都失去了慾望,那麼社會的發展也就停滯了。
然而個人慾望的實現必須以不侵犯他人利益為底線。
國家和社會鼓勵且保障人們通過正當途徑實現自己的慾望,不過也有人試圖不擇手段實現自己的個人慾望——這就是古人所謂的『淫』。
『萬惡淫為首』這句話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是成立的。
我們無論做什麼都要掌握分寸、適可而止。
過度的貪婪、放縱、沉溺總不會有好的結果。
一個貪玩的人為了玩遊戲荒廢了學業、工作,結果最終落了個一事無成的下場;一個貪吃的人成天暴飲暴食,結果落下了一身的毛病;一個貪睡的人成天躺在床上虛度年華……其實好玩、好吃、好睡乃至好財、好色都沒錯,錯就錯在對這些慾望不加節制。
古人有雲:『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很顯然金錢從來不是萬惡之源,不擇手段的斂財行為才會導致罪惡。
同樣男女之事也絕非罪惡,否則人類就是罪惡的產物。
然而國家為什麼會通過婚姻法對夫妻婚姻關系進行規范呢?因為不加節制、不受規范的男女之事是有可能導致罪惡的。
當然這裡也涉及到一個論跡不論心的問題。
事實上我們評判善行和惡行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善行是論心不論跡,惡行是論跡不論心。
一個人的行為是不是善行要看他的內心而不是行為;一個人的行為是不是惡行要看他的行為而不是內心。
如果寒門貧家子弟沒錢給自己的父母買禮物,那麼是不是寒門貧家就沒孝子呢?所以是否盡了孝心得看是否問心無愧,而不是看為父母具體花了多少錢、做了多少事。
反過來說萬惡淫為首不假:如果在街上看到美女就感覺到有些飄飄然,那麼這種內心活動其實並不算是一種罪惡;然而如果某位已婚男士見到美女就要出軌可就是確鑿的渣男無疑了。
這時看的是行為而不是內心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