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真的是種挺矛盾的生物,雄性身上固然保留了好些有利於占有更多雌性的『作案工具』和『作案動機』,但同時人類也有很多機制和習性,能防止因為爭奪雄性而大打出手影響合作甚至造成傷亡,這其中就包括了一夫一妻制。
有觀點認為,越是高等的動物就越是一夫一妻制,互相忠貞,其實這種看法有點兒一廂情願了。
動物就是動物,從最簡單的原生動物,一直到靈長類,它們的基本要求始終是,讓自己活下去,把基因傳下去。
為此,它們所有的行為、習性等等,都圍繞著上述兩目的,人類作為靈長類動物的一員,其實也不過是裸猿。
應當說,人的一些身體結構,特別是男人的身體結構,暴露了他們亂搞或者說一夫多妻的潛質。
承認也好否認也罷,他們都有亂搞的潛質
研究人員曾在鳥類和羊身上發現,如果種群中的雌性有多個性伴侶,那麼該種群裡雄性睪丸更大。
從基因延續的角度來說,大睪丸能夠產生更多的精子,這樣,在雌性有多個性伴侶的情況下,睪丸大的雄性的精子就能獲得更多機會。
反過來,在一夫一妻制或者配偶關系較為固定的生物種群中,要那麼大的睪丸就沒有必要了。
讓我們再看看靈長類動物,黑猩猩是酷愛亂搞的生物,它們的伴侶從來不固定。
而大猩猩則不同,常常是一隻雄性牢牢看住一群雌性。
與它們的交配特點一致,黑猩猩的睪丸重量大約是體重的0.3%,一次射出約6億個精子;而大猩猩的睪丸僅占體重的0.02%,一次隻射出0.5億個精子。
而我們人類,睪丸通常占體重的0.04%~0.08%,一次射出2.5億個精子,介於黑猩猩和大猩猩之間,這可是件耐人尋味的事情啊。
雄性動物為了確保雌性懷上自己的孩子,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豆娘是蜻蜓的親戚,雄豆娘和雌豆娘交配的時候,會先用生殖器上類似鉤子的結構將雌豆娘的儲精囊盡可能地掏空,以確保自己當上父親,雄鯊魚在交配時會使用特殊的器官沖洗雌鯊魚的生殖道,有些鳥類的雄性會啄雌性的泄殖腔以便讓雌鳥把其他雄鳥的精液排出來。
而在靈長目動物中,隻有人有明顯的龜頭的結構,有一種理論認為,在抽插時,這種蘑菇狀的結構,有助於將競爭對手的精液刮擦出去。
而射精之後的疲軟,也是為了防止把自己的精液帶出來。
除此之外,在動物特別是雄性動物身上,還存在著『柯立芝效應』(得名於柯立芝總統和夫人參觀養雞場的笑話)。
這種效應指的是,當動物交配完之後,會有一段『委靡』的時期,但如果碰到新的可交配對象時,會迅速恢復狀態。
人們最早在大鼠身上發現了這種現象,當將發情的雌雄大鼠合籠時,交配過後雄鼠就對雌鼠不那麼親熱了,但換隻雌鼠,雄鼠立刻就興奮起來,連著換好幾隻雌鼠的話,雄鼠也會一直保持良好的狀態。
在人身上也是如此,雖然不能直接拿男人和女人來做實驗,不過如果給男性重復放一段色情電影,突然中間插入一段新的影片,那麼從男性的勃起程度和個人感覺描述上,立刻就能發現他們重新興奮起來了。
柯立芝效應的意義,恐怕在於能讓雄性抓住一切機會,使盡量多的雌性受孕。
說到這兒,可別以為上面寫的那些是在為男人的出軌和亂搞找理由,這裡隻是在說明,不管你承認也好否認也罷,與所有的動物一樣,人身上也保留著很多能讓自己的基因延續下去的秘密武器和復雜機制。
生育後代這件事上,兩性間是種瘋狂的關系
試想,如果有個人跟你說,我投1塊錢,你出1000萬,賠了就賠了,賺了錢咱倆一家一半——你肯定會認為他瘋了。
但在生育後代這件事上,雄性和雌性之間常常就是這種瘋狂的關系。
拿鳥類來說,有些種類雌鳥產的卵,分量可達體重的15%,最極端的甚至可以達到體重的30%,而雄鳥呢?很容易就能產生數以億計的精子。
哺乳類也是一樣,雌獸需要耗費極大的營養,冒著更容易被捕殺的風險懷胎產崽哺乳,而雄性隻需提供精子。
但是,在基因的傳遞方面,對雌性和雄性來說,都是各自傳下去50%。
那麼看起來,只要雄性鉚足了勁到處播種不就行了嗎?可是在自然界中,那隻是一種情況,還有不少動物選擇的是一夫一妻制,這又是怎麼回事呢?事實上,盡管雌性在生養後代這件事上投資巨大,但她的回報卻是非常靠譜的50%,因為孩子肯定是她的,而濫情的雄性卻完全不能保證每個雌性懷的必定是他自己的種,更不能保證他的後代一定能活下去。
於是,不同的策略就得以同時存在了———一種策略是雄性到處濫情,薄種廣收,或者通過競爭牢牢看住一群雌性一種是雄性放棄更多的交配機會,把時間和精力用來確保讓一個雌性產生更多的後代,或者協助雌性照料後代,確保後代發育成熟。
事實上,雌性育兒壓力巨大的物種,至少會在繁殖期結成夫婦,而付出巨大代價的雌性也不會任由雄性胡來,很多鳥類的雌鳥,都會非常嚴密地監管老公的一舉一動,一旦有小三圖謀不軌,就必定沖上去連叫帶啄,非得把來勾引雄鳥的家夥趕出去。
一夫一妻,這得克服多大的獸性和本能呢
人類真的是種挺矛盾的生物,雄性身上固然保留了好些有利於占有更多雌性的『作案工具』和『作案動機』,但同時人類也有很多機制和習性,能防止因為爭奪雄性而大打出手影響合作甚至造成傷亡,這其中就包括了一夫一妻制。
莫利斯在他的著作《裸猿》中,就提出了原始人類的忠誠和愛情,有助於減少雄性之間的競爭,增加集體狩獵的合作,幫助幼兒的成長。
事實上,那些過集體狩獵生活的犬類動物也有類似的配對習性,而在靈長類動物中,隻有進行集體狩獵的人類的祖先,才有了一夫一妻制。
這大概是漫長演化過程的必然結果吧。
而且,人類的雌性盡管隻有在排卵時能懷孕,但是卻沒有明顯的發情期,這和其他哺乳動物大相徑庭。
有人認為這樣能夠避免雄性在雌性發情期時為了爭奪配偶大打出手,而且也能讓雌性懷上和她關系最為密切的雄性的孩子。
實際上,人類的最早的衣物——遮羞佈也有這方面的作用。
一般常見的動物都是四足行走,在這種情況下,很難看到動物的生殖器,而對原始的人類來說,由於直立行走的關系,很容易暴露出生殖器來,而加上了衣物,就有助於減少對異性的性刺激,避免了很多無謂的沖動。
不過話說回來,即便是在同一物種、同一環境下,忠貞的伴侶和放蕩的浪子都有足夠的機會將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
實際上,在一個種群中,忠貞者和放蕩者甚至能達到一個遺傳上的平衡。
《人種圖志》(Ethnographic Atlas Codebook)一書中提到的前現代社會中的1231個文明中,有84.6%都是一夫多妻制的,還有15.1%是一夫一妻制的,剩下的0.3%則是一妻多夫制的。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說前現代社會裡有『現代』二字,但其實說的還是以從自然界中挖掘資源和耕種為主要經濟來源的社會。
人作為所有哺乳動物中僅占4%的一夫一妻的物種,並且將這種婚配體制上升到了道德和文化的高度,這中間是克服了多大的獸性和本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