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性生活和有性生活的人,真的有所不同嗎?了解一下說不定有好處。

#頭條創作挑戰賽#

何先生步入婚姻殿堂至今已有二十餘年了,不僅生活條件比較好,時不時還能出去旅旅遊。

按道理來講小日子應該輕鬆自如,但他察覺到自己最近反復夢遺,有時排尿疼痛,平時也有些煩躁

同事老張了解到情況後猜測他或許是太久沒有夫妻生活了?

何先生很是迷惑,夫妻生活的減少怎麼會帶來這些問題呢?到醫院就診之後才發現原因之一居然還真和這方面有關!

醫生提示,即使結婚多年,也應該注意保持健康和諧的夫妻生活。

兩性之間深入接觸的需求既是人類的一種生理機能,又是與個人心理、受教育程度等密切相關並且受到我們國家社會環境和道德法規制約的社會事件。

因此,成年人也應該正視自己的需求,對夫妻之事應有正確的認識,科學地學習相關的知識。

既不能肆意放縱,也不必強行克制、談性色變。

今天讓我們來通過這篇文章詳細了解一下。

一、健康和諧的夫妻生活,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上世紀 8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對兩性關系看法的逐步放開,夫妻生活相關的知識積極傳播以及避孕手段和技術的進步,帶來了生育和性的相對分離,夫妻生活是否健康和諧在婚姻關系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

不管是女性還是男性,健康和諧的夫妻生活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呢?

首先,最為直觀的優點應該莫過於睡眠質量的改善了,其實這和睡眠的機制息息相關。

在進化的過程中,人類祖先常常需要跋山涉水的狩獵、獲得食物,此時睡眠就是修復身體損傷的過程,直至今日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想必大家都會有類似的生活體驗:前一天爬完山,早早就睡覺了,第二天醒來神清氣爽。

這是因為運動對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有積極促進效應,可以改善心境,調節失眠伴發的抑鬱情緒,從而改善睡眠質量。

沒性生活和有性生活的人,真的有所不同嗎?了解一下說不定有好處。

同理,在夫妻生活的過程當中,機體也處於運動的狀態,自然而然地會消耗掉過多的能量,更容易誘導大腦調整睡眠結構,增加深度睡眠的時間。

在『運動鍛煉習慣對睡眠質量的影響:人格的中介效應』中,研究人員通過一系列樣本分析發現,睡眠質量與運動息息相關,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就會觸發上述機制,有助於睡眠質量的提高。

在適度運動後,雙方的身體都會感覺到疲憊,因此會很快入睡,從而改善夫妻的睡眠。

但也需要注意不要太晚

運動除了消耗體力鍛煉身體外,也有著興奮神經的作用。

假如運動後立即睡覺,神經仍然處於興奮狀態,不利於人體在上床時盡快進入深度睡眠。

因此建議運動盡量在睡前2~3小時結束

其次,長期來看,夫妻生活帶來緩解焦慮、增強幸福感的作用。

實際上,現代社會的人們總是處於高壓的環境下,機體便因為這些壓力,常常處在皮質醇混合著腎上腺素的刺激中。

在夫妻生活的過程中,大腦會合成並分泌一種激素——催產素,其能夠抵消壓力激素的作用,讓人產生幸福感

這個時候,你或許會感到奇怪,催產素難道不是孕婦才會產生的激素嗎?男性也會分泌這些激素嗎?

其實催產素不隻在孕婦身上分泌並發揮作用,在擁抱等親密接觸乃至表達理解、贊同和鐘愛的情緒線索的過程中都會產生催產素。

在『催產素與人類社會行為』這一論文中,研究人員發現,催產素還可以在兩性的大腦系統中參與中樞神經活動,發揮重要的作用。

事實上,催產素是一種聯系情感的激素。

近年來研究發現,催產素能夠調控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活性,減少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的分泌,能夠基於雌激素受體β的作用,發揮抗焦慮抑鬱作用

除此之外,夫妻生活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預防生理問題的作用。

對於女性,在健康和諧的夫妻生活中能保護胸部器官

有研究發現,性格內向且精神處於長期抑鬱緊張狀態和缺少鍛煉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會進一步增加乳腺疾病的患病風險。

健康合理的夫妻生活,本身增加了兩人的運動量,給身體狀況帶來積極影響。

同時在接觸過程中分泌的多巴胺也能改善易感人群的身心狀況,降低患病風險。

對於男性,還有保護前列腺的作用。

與何先生相同的案例也並不在少數。

長期缺夫妻生活往往比較容易出現前列腺的充血、前列腺液的大量蓄積,容易誘發出現前列腺炎。

另外,精子難以排出,大量儲存於男性私密部位內部,容易出現精子質量的下降,會出現反復夢遺的現象。

二、注意這些問題,讓我們擁有更好的夫妻生活

健康和諧地生活有著這麼多的好處,難道日常生活中是越多越好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夫妻之間的生活,也是由生活、志趣和願望的一致所組成的深刻的感情流露,其本身也遵循著一定的規律。

俗話說物極必反,肆意放縱欲望,不僅對身體會產生負面影響,影響日常生活,還會影響身體狀況。

那麼,應該如何避免這樣的負面影響呢?

首先,夫妻生活應該控制時間和頻次

從時間上看,我們可以根據血液中性激素的含量來推斷更加恰當私密生活的時間。

對於正常成年女性來說,腎上腺分泌的雄激素反而是促進女性產生深入接觸的需求的激素。

女性在排卵前《一般在下次月經來潮之前14天左右》循環中雄激素水平升高,可使得女性更願意參與夫妻生活。

對男性來說,在青壯年期《20歲-50歲》睪酮《最重要的男性激素》含量最高。

同時,成年男性血液中睪酮也會發生節律性的變化:在一年四季中,血液中睪酮水平往往在春季較低,而秋季較高;在同一天中,在早晨醒來時最高,在傍晚時最低。

但隨著年齡的增大,雄性激素晝夜分泌節律逐漸消失。

從次數方面的建議,並沒有具體統一的數字

但如果夫妻生活後精神不振、倦怠乏力,則提示頻率過高,應該適當地減少夫妻生活的頻率。

不然也會影響到雙方正常的工作生活。

同時也要提醒大家:兩性之間對性要求的強弱不同,這很正常。

因此,不管哪一方,如果沒有或這方面意願的情況下,另一方應該理解尊重,雙方應共同調節夫妻生活的頻度,這樣夫妻生活才能健康和諧。

其次,我們還要注意以下兩種情況下不建議進行夫妻生活,尤其是本身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等基礎疾病的人群,在夫妻生活時也應該注意不應過於興奮,避免悲劇的發生。

就像我們在很多電視劇裡看到的那樣,一些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在情緒過於激動的時候就會出現昏倒梗死的情況。

這是因為這樣的情緒會引起我們體內的交感神經系統興奮,全身血管都會收縮,包括全身最重要的心腦血管。

而很多有基礎疾病的患者,平時的血管就比較細,如果此時血管又發生收縮,很容易導致因供血不足而導致的昏倒,甚至引發心梗、腦梗等致命疾病。

其一是:過度勞累後:我們在一天身心精力消耗後,整體的狀態都會大不如平時。

此時我們再展開夫妻生活的話,會使得雙方的身心狀態更加疲乏。

如果體內恰巧導致血栓脫落,堵塞心腦血管,造成重要臟器的缺血缺氧,很可能會導致人體出現猝死的情況。

所以夫妻生活不要在過度勞累時進行,而應該身體力行時再來享受夫妻生活的。

其二是:飲酒後:酒精不僅會損害肝臟的健康功能,影響人體日常生活的健康,還會刺激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使人被迫亢奮,同時會直接作用於心血管系統,加重心腦血管的負擔,升高人體的血壓,容易引發誘發人體本身的心腦血管疾病,增加猝死的風險,導致意外發生。

另外,很多人還會出現酒後嘔吐的情況,存在嘔吐物堵塞氣管導致窒息現象的風險。

說到這裡,想必大家對於夫妻生活的優缺點都非常清楚了,那麼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還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三、拓展閱讀:夫妻生活後,應該做好這幾件事

夫妻生活後,記得做這幾件小事能夠更好地保證身體健康。

一是小便,尤其是女性。

因為兩性生理構造不同,女性尿道與男性相比更短直,且與私密部位距離較進,各種細菌更加容易順著尿道進入體內,更容易發生尿路感染

而及時小便沖洗尿道,有效清洗尿道,預防感染。

男性在5~10分鐘後再小便,避免壓迫尿道,保持前列腺的健康

二是洗澡

夫妻生活之後及時洗澡可以對私密部位的分泌物進行有效沖洗,避免細菌滋生、保持皮膚清潔。

神經生理學馬修·沃克博士在科普著作『我們為什麼要睡覺』中也提及,睡前洗個熱水澡本身對睡眠本身有頗有益處。

一方面,熱水澡能幫助人的核心體溫下降,使得人體體溫更接近進入睡眠時的狀態;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幫助我們放鬆身心,有助於入睡。

寫在最後

這樣看來,健康和諧的夫妻生活,既有許多的好處,也有不少需要注意的事項啊!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

夫妻生活帶來的益處,首先最直觀的就是睡眠質量的改變了;長期來看,還能夠帶來緩解焦慮,增強幸福感的作用;最後,也起到一定預防生理問題的作用。

與此同時,也應該注意控制時間和頻次、避免在飲酒和過度勞累時進行夫妻生活,才能更好更深刻的流露對彼此間的感情啊!

參考文獻:

[1] 趙非一,趙英俠,樓淑傑等.『運動訓練抗失眠及對睡眠——覺醒周期調控的神經生物學機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2》

[2] Bethlehem RA,van Honk J,Auyeung B,Baron-Cohen S. Oxytocin,brain physiology,an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a review of intranasal oxytocin fMRI studies.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013 Jul;38(7):962-74.

[3] He FQ,Fan MY,Hui YN,Lai RJ,Chen X,Yang MJ,Cheng XX,Wang ZJ,Yu B,Yan BJ,Tian Z. Effects of treadmill exercise on anxiety-like behavior in association with changes in estrogen receptors ERα,ERβ and oxytocin of C57BL/6J female mice. IBRO Neurosci Rep. 2021 Oct 8;11:16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