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以來有關疫情的轉折性事件——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內容來源@微博冰寒

我個人來總結一下2019年12月以來的一些關鍵轉折點和標志性進程、事件。

1、2019年12月,從武漢海鮮市場患者出現到醫院發現上報,新冠無人知曉,當時臨近新年,加上又要開會,還要營造歡樂祥和的新春氣氛,所以各方的做法是輕視+僥幸+捂,主流話語是『未發現人傳人』。

2、鐘南山院士於2020年1月20日赴武漢,指出存在人傳人,『是第①個關鍵的轉折點』。

經過短暫的物資短缺後,抗疫物資得以大量生產;全球華人也都在各國彩買抗疫物資捐助國內;中國也得到了世界各國的捐助。

3、武漢在全國支援下以封城之法抗疫,這期間出現了快速建造的定點醫院、方艙,中西醫同心合力,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全國人民信心大振,中國優勢盡顯,『這是第②個關鍵轉折點』。

4、2020年5月之後,全國基本轉入常態化防控,很少有封鎖措施,疫情呈散發狀態,均可被快速撲滅,可能99%的人生活都沒有受到什麼影響。

中國工業優勢充分發揮,外貿高速增長,集裝箱一箱難求,成為全球抗疫的大後方,順差處於歷史高水平,但這也不可避免地引來他國的羨慕妒嫉恨。

同時,國外疫情卻越來越嚴重,英國等國家的『群體免疫』路線失敗,這是一次極大的挫折。

不僅如此,還不斷有新的變異株產生。

5、2021年初,開始全國的疫苗註射。

當時各方比較期待疫苗可以終結疫情。

但很快發現註射後抗體水平下降較快,下半年開始推行第三針加強針。

雖然後來張文宏教授表示『這是最後的冬天』,但我們依靠疫苗走出疫情的夢想還是破滅了,這是第二次重大挫折。

6、2021年7月29日,張文宏教授發微博,表示要『學會與病毒共存』。

或許有意,或許無意,這句話被大量傳播、各種解讀,前衛生部長高強撰文表示絕不能與病毒共存。

自此,雖然疫情仍總體可控,但共存派和清零派逐漸分野,『這是第③個關鍵轉折』。

2019年12月以來有關疫情的轉折性事件——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7、2022年1月8日,天津遭遇首次Omicron疫情,成功處置《但未引起足夠關注》。

2022年2月,北京舉辦冬奧會,作了精心準備,全程閉環管理,疫情完全未擴散,成功地實現了『既要又要』《這一點可能使各方對控制Omicron有了極大的信心》。

香港疫情爆發,醫療擠兌、死亡甚巨,其狀尤慘,引起了大陸的警惕,緩解了『病毒在弱化』的說法。

8、2022年3月,上海『精準防控』失敗,疫情迅速擴散,不得已封城兩個月,期間上演了無數人間怪誕劇,感染60萬人,全國13個省市醫療團隊數萬人前來援助,全員核酸成為常態。

上海自始至終未劃一個高風險區,引起各方質疑,因此由上海出發至其它地方,健康碼也不再被相信,各地投入大量資源防上海疫情擴散。

上海最終勉強清零,但經濟損失巨大,疫情擴散至18個省市自治區,給其他各省市帶來沉重的財政負擔。

令人不解的是:事後沒有追責。

上海保衛戰的慘勝引起了進一步的爭議:該防疫,還是該放開?『這是第④個關鍵轉折點』。

9、6月18日,張文宏教授為通訊作者在中國疾控周報發表論文,數據是僅4%的患者有發熱症狀,6月28日起,實施第9版防控指南,自此,外鬆內緊局面形成,『這是第⑤個關鍵轉折點』,也應該是最重要的轉折點。

在不斷的外輸壓力下,內防疲憊,陽性數量持續上升。

江浙對上海嚴防死守,特別是浙江,采用了嚴格的落地檢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落地檢政策在各地推廣。

而新疆急於恢復旅遊,加上人員結構、習慣復雜,大量旅遊在暑假旅遊季擠在新疆,新疆疫情8月爆發,同時,蘭州、內蒙也大面積爆發,且最終在長時間、大面積封控的情況下均未能成功清零。

各城市疫情在國慶節後輪番爆發。

大面積此起彼伏的疫情和迫不得已的封控措施讓經濟和生活受到了很大影響。

由此產生一種新的說法:『Omicron是防不住的』。

同時,10月起外貿額開始降低,各地負擔日益沉重。

10、第⑥個關鍵轉折點:2022年11月11日,頒佈了新20條,要求精準防控,減少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成都疫情變得可控,重慶爆發。

而江浙滬閩等省還防得不錯,有成功的經驗,說明Omicron也是可以被防住的。

但很遺憾,並未選擇修補防控漏洞,而是選擇了進一步放鬆,很多人表示了遺憾,並對於其效果表示不樂觀。

2021年還熱鬧的雙十一靜悄悄。

11、第⑦個關鍵轉折點:11月14日,石家莊開始關閉市內免費核酸檢測網點,搶跑躺平,使得公眾對於防疫的態度進一步發生分歧,上下齊心抗疫的思想被進一步分裂。

12、第⑧個關鍵轉折點:11月24日,烏魯木齊一高層住宅發生火災,造成10人遇難。

在疫情防控最為吃緊的階段,在官方未作及時調查、澄清的情況下,各路自媒體發出各種猜測,公眾誤以為是防控鎖門造成了這些遇難者無法逃離火場,加上新聞發佈會發言人的不當言論與態度,大量生活因防控受到影響的人積蓄已久的怨氣被引爆,出現A4紙事件,並有各地串聯的影子,許多自媒體要求立即停止一切防控措施,聲稱新冠隻是小感冒,新冠不會死人,但封控會死人等等。

雖然後來有人還原了事實,證明該樓並未被鎖門,但被這些聲音淹沒掉了。

一些新的話術形成,例如『你可以把自己鎖在家裡一輩子』、『你可以不幹』。

在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的挑唆下,有人開始毆打防疫工作人員、污名化防疫工作人員,各地出現不配合防疫工作的人。

Omicron弱化論進一步傳播。

這是一段思想、政策、輿論非常混亂的時期。

13、2022年12月7日,新10條頒佈《『關於進一步優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雖然提及防控,但明眼人都能讀出『躺平』二字。

各地被強令立即撤掉落地檢、停止防控,這一次隻是二十條的加速器,而不是轉折點。

一次歷時三年的戰役就此潰敗。

有人歡呼『疫情終於結束了』,其實,對於絕大部分中國人來說——疫情正式開始了。

14、當然,最終的放開,除了醫學層面的原因之外。

政府財政支出壓力已到極限也是不爭的事實。

三年來的封控防疫,雖然保住了人民健康,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經濟成本。

企業停止生產,商業停止運營,財政收入減少,防疫開支增加。

財政負擔越來越大。

今年1-11月,全口徑財政赤字7.75萬億,較去年同期的3.71萬億,高出108.9%。

考慮到12月是結算月,財政面臨巨大的付款壓力,預計全年赤字水平將達到10萬億附近。

財政是真的沒錢了,所以封是不可能繼續下去的了。

以上是我個人憑記憶和個人觀點總結的,未必完全正確,特別是對於關鍵事件和轉折點的劃分,也肯定會有一些遺漏,大家指正。

無論如何,這段三年的歷史,值得每個人深深地思考。

唐太宗言: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如果我們付出了那麼多努力、傾註了那麼多汗水、經歷了那麼多的苦難,還不能從地吸取一點教訓或經驗的話,那就是白經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