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慶山說,『也許有一天,所有語言俱化為烏有,萬物昌盛寡言』。
從萬物之初到時間之末,孤獨是永恒的命題。
修行之人最懂長壽之道,卻也最不執著於此道,他們追求的是一種『孤獨』的境界,至忘我、至無我。
想要餘生長壽,就要學會孤獨,不合群才是長壽之道。
1.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多老都不算晚
我公司的一位前輩,人人都管她叫君姐,去年退休。
說叫君姐,其實她已經60歲了,但公司裡年輕的姑娘小夥也都管她叫『君姐』,因為她絲毫不見老態,就像個姐姐一樣。
君姐是個性格直爽,我行我素的人。
她40歲的時候和前夫離婚,獨自撫養兒子長大,如今兒子已在美國工作定居。
君姐酷愛旅行,退休之前因為家庭和工作的原因,抽不開身出去旅行。
去年退休之後,她就馬上開展了自己的環球旅行計劃。
雖然君姐已經60歲了,但是她不想被年齡所困,毅然決然地開始了被耽擱多年的旅行計劃,雖然已經到了含飴弄孫的年紀,兒子也希望把她接到美國照顧。
但是君姐卻說,『我現在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我得去做。
別看我60歲了,但我覺得一點都不晚,正是無事一身輕的好時節!』
也許這就是君姐保持年輕的秘籍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多老都不算晚,今天就是你餘生最年輕的一天!
2. 自在一些,不必成為別人眼中的樣子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人一輩子都在努力扮演別人期待的那個自己。
但其實你不必如此『合群』,太累了。
累心勞神,是長壽之大忌。
自在一些吧,其實你不必成為別人眼中的樣子。
史先生今年5月份查出腦部長了一個腫瘤,直到這時他才突然醒悟過來,自己那麼努力的想要成為別人眼中的那個樣子,處處擔著,到頭來自己卻活了個一場空。
史先生出生在農村,家境不好,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沒什麼文化。
從小他的父母就教導他要好好讀書,改變命運。
他也確實爭氣,從小到大在學校裡樣樣爭先,成績優異,高考考上了浙大,一家人都很高興。
史先生本想著大學畢業之後早點工作,好為家裡減輕負擔。
但是史先生的父親卻希望自己唯一的兒子能夠光宗耀祖,要送他出國讀研,雖然家裡的條件不能夠讓他在國外沒有負擔地讀書,他也沒有那麼想要出國,但是為了滿足父親的期待,他還是答應了。
他拼了命的讀書、做實踐、考托福,隻為了能夠爭取到全額獎學金,減輕家裡的負擔。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總算如願以償。
國外研究生畢業以後,史先生回國工作了。
同事們都很優秀,是曾經的他可望而不可及的那類人,為了融入同事圈子,史先生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努力。
工作的壓力,加上自己其實並不喜歡的社交應酬,常常讓他覺得心力交瘁,心情抑鬱。
直到今年他查出腦部長了腫瘤.
史先生才幡然醒悟,自己這些年那麼努力,一直在扮演家人、老師、同學、朋友眼中的那個天之驕子,真的很累,大腦已經跟他提出了抗議。
如果再這樣下去,沒有了身體這個一,後面有再多的零也沒有用。
3. 人生是場修行,常懷清凈心
有些人害怕孤獨,總要群聚尋找安全感。
其實在人群中你並不會獲得真正的安全感,聒噪隻能給人以短暫的麻痹。
修行之人常懷清凈心,於靜中內觀得趣,頗得天然之樂。
修行之人常常長壽,正是於這清凈中所得。
古代行腳僧,不囤積、不建設、不思戀和依賴任何人,但互相善待。
修行,就是慢慢放下我執的過程。
曾在去往不單覺寺的途中,有幸與一位修行師傅同行。
一路下來,你可以從他身上感受到一股潔凈、光明的力量。
他習慣今日事,今日畢,保持自然狀態地活著,仿佛隨時隨地歸於中心。
這是一種五行平衡的狀態,看似雲淡風輕,實則我知他必然經歷過一段漫長而周折的來路。
金的靈敏,風的自由,火的熱誠,土的穩重,水的靈動,自然而然地合理存在著。
不合群,並非要人像個刺頭一樣四處尋釁,而是讓人不必跟隨人群。
跟隨自己的內心,尋得那一份自在,這才是長壽之道。
享受孤獨,安寧綿長。
這樣的長壽之道,你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