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規模最大運河非遺館在滄州開館,匯聚沿河八省市非夢遺華。

『這裡是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是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園‘一園一中心’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國大運河沿線規模最大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展示地』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講解員劉芯源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如是介紹道。

5月26日,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正式開幕,坐落於河北滄州園博園內的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也於當日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據劉芯源介紹,展館總建築面積31000平方米,總展陳面積約為15885平方米,匯集了大運河流域沿線8省《市》的非夢遺華。

據滄州日報報道,大運河非遺館共呈現人類級非遺展項19項、國家級非遺展項370項、省級非遺展項103項、市級非遺展項30項,多媒體非遺展項約500項,共計約1022項,集展示、研究、教育於一體,彰顯出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走進一樓的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總覽廳,一塊巨大浮雕映入眼簾,北京、天津、滄州等大運河沿線城市的航運風貌、代表性建築景觀和非遺項目蘊含其間。

據劉芯源介紹,浮雕中僅展現40餘項非遺項目,而總覽廳展出數量達300餘項。

浮雕展示了大運河流域沿線8省《市》的非夢遺華。

大運河自北向南,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市,因此,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總覽廳共設置了8個城市展廳。

北京展區主題為『燈火明京城』,展區中心擺有一件景泰藍作品『船承大運』。

據劉芯源介紹,它仿照了明代的預備大黃船,船身主體由銅胎掐絲琺瑯制成,船帆由運河流經的8省《市》的代表花卉組成,寓意著8省《市》璀璨文化的共同傳承。

除此之外,一座仿湖廣會館的京劇戲臺,一個個銅北京鬃人、畫人、毛猴等精巧的工藝品,無不展現出了傳統文化藝術的魅力。

國內規模最大運河非遺館在滄州開館,匯聚沿河八省市非夢遺華。

北京鬃人等工藝品。

走進天津展區,抬眼望去,上空有一條『光帶』,腳下則有一條『水帶』,寓意流淌的運河。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光帶』和『水帶』貫穿整個展廳。

據劉芯源介紹,這寓意著大運河非遺是經由時間和空間共同釀制傳承的人民智慧。

『天津段的主題是津門百業傳,是參照天津古文化街上的『津門故裡』牌樓搭建而成,兩側分別是楊柳青木板年畫與泥人張的店鋪,正中間是一件重點展品『天津三岔河口』,用35個泥塑人物和與之對應的場景,再現天津三岔河口百業興旺的繁榮場面』

展品『天津三岔河口』。

滄海之州,武健泱泱,運河流經至河北滄州,不僅促進了沿岸經濟繁榮,同時也將沿岸優秀文化傳播深遠,典型如滄州武術和吳橋雜技,聲名遠揚。

進入河北展區,迎面的滄州的標志性文物——滄州鐵獅子引人矚目,其周圍環繞著運河形態的飄帶,上面以雕塑的形式展現了河北俠義豪傑的精神。

『這是工匠師在巴掌大小的鼻煙壺內,進行創作,用一支細小的刻制鉤筆伸進去,進行反向的繪畫和寫字』,劉芯源如是介紹衡水內畫制作過程。

此外,磁州窯、勝芳燈會、河北梆子等非遺項目,一一向遊客們展現了燕楚文化的獨特魅力。

滄州鐵獅子周圍環繞著運河形態的飄帶。

在山東展區,被譽為『文化泰山』的孔子雕塑首先映入眼簾。

大運河養育了山東段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滋養出了獨具特色的非夢遺粹。

在山東展區,山東快書、泰山皮影戲等非遺項目,在方寸舞臺間,演繹乾坤,敘說著熠熠生輝的齊魯文化長廊故事。

孔子雕塑。

古都遺韻深厚,流傳至今仍流光溢彩,歌舞曲藝繁茂、代代相傳仍生生不息……在河南展區中,唐三彩、鈞瓷、汝瓷、絞胎瓷等,各有特色。

展區上方的牡丹花造型與下面的牡丹花型展臺相呼應,向遊客展現了『洛陽牡丹甲天下』的風采。

洛陽牡丹花會為國家級民俗。

皖地之間,汴河流淌、淮河中流、長江滾滾,奔流滋養出白墻粉黛、筆墨紙硯的風雅。

宣筆、宣紙、徽墨、歙硯自古聞名,在安徽展區,徽州『文房四寶』展品引來了不少遊客的駐足欣賞。

在安徽展區展出的宣筆。

江蘇展區的蘇繡作品『千裡運河非遺大觀長卷』令人震撼。

據劉芯源介紹,這是由16名繡娘每天工作15個小時,歷時4個月完成,描繪的就是運河流經8個省市的代表性建築景觀,以及41項非遺項目。

蘇繡作品『千裡運河非遺大觀長卷』。

走過『江蘇段』,來到大運河的盡頭——『浙江段』。

一組動態裝置生動展示了茶葉經攤放、青鍋、成條等炒制工藝後,變為一杯龍井茶的全過程。

東陽木雕『好運連綿』運用多層疊雕的技法,因不施深色漆,其色澤清淡,同時保留了原木的天然紋理和色澤,顯得格調高雅。

廳內還展示著有類玉之美的龍泉青瓷,釉色青翠,工藝精湛。

動態展示龍井茶制作的全過程。

在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總覽廳,所到之處皆可感受非夢遺粹。

當遊客走向尾廳,腳底是投影出的河流,一個個非遺隨著光影移動,往復循環。

『大運河從歷史深處流淌而來,是流動的血脈。

大運河文化的賡續燦爛源於運河的流動不息,運河沿岸人民世代相守、共創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讓新時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喚起千年大運河的新生機,這裡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尾廳後記如此寫道。